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有一种平凡叫做“奉献”
第20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2019-12-29

有一种平凡叫做“奉献”

编者按>>>

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人,一定比常人更有热情。这是一项每天都需要尽心去做的事,热情不够,会松懈疲弱。当周围的人扔垃圾的观念有了重大变化,开始“达标”时,那是他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本版聚焦一名村里的卫生干部、一位志愿者、一名小区物业经理和一位居委会干部,讲述平凡人的奉献故事。

◆罗小阳

一名村里的卫生干部

刘雄辉是村里的卫生干部。十个村庄的卫生归他管。农民与居民不一样。他们在自留地里种菜。夏天收玉米时,玉米的茎秆他们随便扔一边。向他们宣传玉米茎秆是绿化垃圾,不能随便放置,要集中起来。农民也只好自己动手把它们集中起来。一个夏天,光玉米茎秆就有几十吨要收!10月份时,是丝瓜藤、白扁豆叶子、黄瓜棚,很多很多。要集中起来,放到指定地点。“美丽庭院”是不设垃圾箱的。这些比一般垃圾体积更大的垃圾,天一热会发酵,必须快速及时地运送出去。这些玉米茎秆耗费了老刘多少心力!

他所在的一心村本地住户400多户,外来租客有2700多户。

刘雄辉每天的工作,从早晨7点钟就开始了。规定是8点半上班。每天他先要到垃圾箱房巡视一圈,签字巡查记录。跟清管员了解哪几只筒分类不达标,需要重新分类。一心村的居民很幸福,他们不用外出扔垃圾,会有人上门收垃圾。五十升,一干一湿两个筒,每家一对。四组,八只筒。放在家门口,有人上门收。如果哪户垃圾分类没搞好,干的扔进了湿的,湿的扔进了干的,那刘雄辉会把房东喊来,让房东重新分下类。房东建有租客的微信群,他知道怎样联系他们。

一心村,绝大多数是外地租客,其中有些人经常喝酒,酒瓶子又乱扔。7月份到现在,光空酒瓶就收了5吨!清管员得不时从垃圾里找出酒瓶另放置。为宣传垃圾分类,老刘喊破了嗓子。

有一次,刘雄辉问一外地租客:“为什么干湿垃圾不分类?”那租客回答:“干的?湿的?我不识字!”刘雄辉呵呵呵地笑起来。“你拿他有什么办法。”

白天,那些租客都是找不见人影的,关键是找到房东。有一个房东自己是住在川沙的,一心村里,放租了30多个租客。把他叫来,吩咐他要向租客们讲垃圾分类的事情。居委张贴着红黑榜,还有探头。刘雄辉不遗余力地宣传着垃圾分类的时尚。一旦发现有分类不达标的外来人员,就插上警告牌子,然后上门通知房东、要求整改并追踪到底,直到该户垃圾正确投放。

刘雄辉的上午是在垃圾房巡查,在办公室处理汇报,决定叫哪个房东来约谈。下午是带着那些60岁左右的志愿者去村庄里巡视。小区的流动性大,有人搬走了,有人进来了。搬走的人把床垫之类的往外一扔了之,那么就需要志愿者们把东西搬到指定地点去。时而静,时而动,时而说,时而做,老刘要扮演多重角色。

一位志愿者组组长

岁月的风霜刻在严衡梅的脸上,53年出生、76年入党的她,看起来要比同龄的城市妇女老一些,黝黑的肤色显示常年在户外的痕迹。她曾担任过大众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乡里的团委副书记。

严衡梅眼睛明亮,带着这年龄不多的灵活。每每晚饭后,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在小区里散步,看到电线杆上贴着的一张张黑纸头广告,她总要一张张撕掉,再把撕下的纸屑装在塑料袋里。严衡梅的大众村,本地人才200多,外地租客有近千,一比五。小区是不规则的地形,多老房子,从南到北,弯进去再弯出来,有的到了死胡同,再退出来。违章建筑也有不少。7月份,拿着喇叭,耐心地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以及不分类的坏处和垃圾如何进行正确投放,走一圈要2个多小时。不知花了多少个“2小时”,但所在队组的垃圾分类纯净度因为她的宣传,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对于卫生,农民不像城市人那么讲究。严衡梅在做着干湿垃圾分类宣传,不少人对这桩新事物议论纷纷,还有些与严衡梅相熟的村民,跟她开玩笑。冷言冷语者也有之。扔垃圾是件小事,是件随便的事——农民在这方面随意惯了,烟头随地扔,无法严肃认真起来,年轻人接受过教育还好些,那些70多岁、80多岁的婆婆大爷们对严衡梅说:“小妹,啥是干垃圾,啥是湿垃圾?我们搞不懂。”“直筒骨是干垃圾,小骨头是湿垃圾。”“毛豆节是湿垃圾,玉米壳是干垃圾。““一步一步来,会养成习惯。”严衡梅一遍遍向他们解释,对做对了的人不断鼓励。老人家们开心了。

严衡梅是一个九人志愿者组的组长。她有经验。世博会时,她就担任志愿者的组长了。就像热爱她脚下的大地一样,她天生地热爱一切滋养她的东西,祖国、党、村庄、大自然以及她的家庭。

“美丽庭院”一直在实施中。以前乡下人家吃饭的台板下,是鸡棚鸭棚。现在,鸡鸭都没有了。水泥路修到每家门前,只有自留地是泥土。农村还有水泥停车场。现在新农村很干净。墙上是宣传画,泥地里规则地种植着青菜、菠菜、花菜、卷心菜、蒿菜、白萝卜、胡萝卜,篱笆墙像是画。“三轮车开到村路上来卖熟食、早点,生活是方便了,但会有垃圾扔下。”“村民卖蔬菜也会有垃圾扔下,只要被我的眼睛看到,我都会捡拾,都会宣传。”现在,卖水果卖蔬菜的,会自觉把皮、叶子收拾好。“迭格阿姨专门管卫生的!”——严衡梅是没有红袖套的检查员。他们害怕她严厉的眼睛。

一名小区物业经理

1977年出生、近80后的顾凤亚,端庄的面容、秀丽的长发、洁净神气的深色职业套装。她是同馨苑居委的小区物业经理,手下有27个人的物业队伍。每天出入垃圾房,检查、记录,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潮湿,臭气熏人。家里的卫生有钟点工打理,顾凤亚作为女主人自有一份惬意。如今力气全用到姓“公”的活儿上去了。因经常接触垃圾,她的脚上长了湿疹,奇痒难受,但是她并没有因此退却,涂了药膏继续工作。一个爱干净的女人在不干净的场所,365天,基本日日严守岗位,不叫苦不叫累。

同馨小区是个动迁小区,有同景、同馨两个小区。70至80岁的老人居多,他们以前干湿垃圾不分,现在,他们到了垃圾投放点扔垃圾时,保洁人员就详细向他们讲解干垃圾与湿垃圾的分别。一边放垃圾分类的宣传条例,一边骑着电瓶车,在小区兜一圈是半个小时。小区人们的卫生新观念,也被这样的无数个“半小时”所渐渐铸造。

动迁房,外地小白领租住的比较多,外卖叫得多,包装纸袋却随地乱扔。也有50号的故意扔到60号门前去。顾凤亚他们根据包装纸上的地址姓名,当场抓住了10多人。当场叫那10多人写保证书。如果再犯,就联系房东,考虑驱逐出去不让住。这一招还是管用的。38℃的高温天,下雨天,都有顾凤亚在一线的影子。

垃圾房里的气味是难闻的。保洁工多半一忙顾不上戴口罩。顾凤亚自己也不戴。顾凤亚每天要到6个垃圾分类点、四个垃圾房去巡查、监督,比如,湿纸巾怎么进了干垃圾里了,等等。垃圾量要登记。动迁小区的公共地域少,大件垃圾、装修垃圾,都是保洁员背着,在不大的空间放得井井有条。有一次突击检查是晚上9时45分。每一次,都请检查第三方提出意见,再完善工作。

顾凤亚,这个要强的女子、这个负责的“领队”,每天早晨7时开始工作直至晚上9时才离开。休息日也不例外。

一位居委会干部

苑是花园之意,今年正好是40岁的张苑,漂亮的长波浪发型,漂亮的眼睛与脸盘,嗓子却有些哑,她说喉咙长了息肉,要手术去掉。已经动过两次手术了。医生嘱咐:少讲话。“但我们的工作是不可能不讲话的”。张苑笑笑。

张苑带领金盛居委五个干部加上10多个志愿者,是最早领导小区进行垃圾分类的,他们负责的两个小区。有11个点位投放垃圾。“顺手扔”,原来是居民们的习惯,长期的习惯现在要纠正。每天,张苑他们在8时前设置监控录像,看一看哪个是“老大难”。在小区的公告上设立“红白榜”,居民若在家,就上门去宣传垃圾分类新风尚,不在家的,就贴红白榜。谁都要面子不是?贴了几次红白榜,效果来了!在点位上投放垃圾的习惯,大家逐渐养成了。

“我们现在做的一切,是为着向下一代表明,环境卫生的重要,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张苑说。“我为小区服务一小时”。她制作了这样一张表格,请小区里的小朋友来,先向他们讲解卫生理念,后让他们体验志愿者的劳动。结果,小朋友来得越来越多,也超过了“一小时”。各家的小朋友其实也是向大人宣传的最合适的宣传员。

张苑总结到:小区年龄大的阿姨爷叔反而把垃圾处理得很干净,干湿分离,动作规范。而小青年倒是外卖多,吃的骨头跟别的放在一起,不分类。现在经过卫生干部的反复宣传,年轻人扔垃圾的随性有所好转。

志愿者,那些65岁至70岁间的党员和非党员的退休阿姨是张苑工作最热心的支持者。“刚开始,快速破垃圾袋没经验,难免弄脏手,闻臭味。后来,衣服上挂着剪刀,手拿一把火钳,效率高多了。更大的纸板,也是先用剪刀破开整理。”她对执行任务充满热情,而她的热情又将感染到身边的一圈人。她沙哑的嗓子成为标志符号了。

(本版摄影:郑雯红、沈志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