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榕
《黄浦的夕潮》是我近年来的文章(包括一些讲座)结集。茅盾的小说《子夜》,起首便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黄浦江、苏州河口的情景:“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
黄浦江、苏州河不息流动,至外白渡桥附近双流交汇,如同一只展翅飞翔的巨鸟。那是上海独有的城市景观,永远属于上海的经典画面。半是江声半海潮,苏州河的浊水,黄浦的夕潮,早已“向西流去”,却仍留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这是上海的传奇。上海是海,又大又深,历史短暂又迅速崛起,玄妙且炫目,留下不少传说,创造无数传奇。
因借工作之便,我长期从事档案文献整理,很早进入了上海史研究领域。大到海阔天空,小到细枝末节,可以学术,可以通俗,宏大叙事,家长里短,各取一瓢,随心所欲。写作尽管断断续续,还好续而不断,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写作很奇妙,能在喧哗中体验静谧,能在孤独中寻找快乐。这种静谧的快乐来自文本,来自因写作而产生的心灵涟漪。
近年来忙忙碌碌,离学术圈越来越远,只好见缝插针,拾遗补缺,写些相对轻松自在的文章,惟自忖学术精神尚存,先研究,再动笔,是我的写作习惯。我曾在一篇自序里说过,如果拙文有什么特点的话,从档案史料看上海城市发展,尤其看上海都市繁华背后的发展脉络,注重学术思维、独特视角和鲜为人知的档案相结合,这大概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本书依然如此。与我的《非常银行家 民国金融往事》等书稍有不同之处,是所选文章集中在与城市文化有关,又发表在文化类媒体上,内容或文字可读性较强。
其中利用原始档案撰写的《黄金荣写悔过书》《黄金荣写悔过书前因后果》两篇,则是多年前旧作。自发表后,所有关于黄金荣晚年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引用过拙文,甚至除了作者名字,其他几乎原封不动地予以抄袭。最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一篇,阅读量已远远超过10万+。考虑到出版这本小书,意在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做点记录,对自己的写作生涯做点梳理,也意在说明档案对城市历史研究的价值,因此宁可撤下其他文章,而继续将这两篇收入书中。
前些年见到一套关于上海的书系,戴敦邦先生在书上题了这么一句话,“品不完的上海五味四全,说不完的故事七情六欲”。觉得很亲切也很有感触。档案工作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吗?我生活的全部,不是这座城市给予的吗?于是请戴先生照样写了这两句话,作为我工作、生活和写作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