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李阿姨患有尿石症,被送往浦东公利医院后,最先等来的却是一张列满日常饮食、工作环境等问题的问卷。“怎么做手术还要问生活习惯啊?”李阿姨不解。原来,由于尿石症病情复杂,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与代谢情况各异,治疗方法也不同。精准评估后,医生为李阿姨定制了个性化手术及治疗方案。术后,一张护患沟通卡、一份结石病防治指南被交到李阿姨手里,复查和随访也由专人跟进。
“如今,像泌尿系结石这类许多大医院‘看不上’、社区医院‘看不了’的毛病,在我们这儿形成全程医疗服务体系。”公利医院医务部主任丁志宏说。目前,上海正大力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去年确立首批覆盖全市16个区的25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正结合各自的区域特色转型发展,力求摆脱“夹心层”的尴尬。
做百姓身边“超市”
“我们服务数量在58个医疗服务圈中居全市第三。”公利医院副院长李剑介绍,“周边居民以老年人居多,这也意味着心脑血管疾病等急诊发病率较高,一位病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比例也很高。”为此,公利医院摸索出一条与大三甲医院互补的医疗服务路径: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院长姜宁将区域性医疗中心比做“超市”——建在老百姓身边、商品种类多、买东西实惠,“对医院来说就是学科建设要全,能缓解周边居民看病‘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目前,公利医院不断优化救治流程,牵头周边洋泾、金桥等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中心,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院前院内智能化信息衔接。“我们致力于为83万位周边居民构建黄金60分钟急救圈。”丁志宏说,“目前,区域专病专科联盟初具雏形,每年通过上海市分级诊疗系统双向转诊1万余人,精准转诊疗病人200余人次。”
2小时完成转诊
与公利医院相似,普陀区中心医院也是首批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心内科更是全市同级同类医院中唯一一所集五大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为一体的心血管中心。
不久前,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王老伯凌晨4时上厕所,突然感到胸闷浑身无力,赶紧去了家附近的医院挂急诊,心电图做出来怀疑急性心梗,报告发到普陀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转诊绿色通道马上开通。从就诊到转诊、做急诊冠脉造影诊断到后续治疗,只花了2个小时。出院后,王老伯感激地说:“在心脏康复中心做后续康复,在高血压达标中心检测管理血压,现在我很‘安心’。”
坐落于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普陀区中心医院近年来找准战略定位,打造自身特色。在院长邓海巨看来,这既是适应分级诊疗的需要,也是适应医院自身功能定位的需要。“心内科五大中心建设的核心是在区域内建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良性机制,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上下联动互补,提升区域诊疗水平。”邓海巨说。
为“患者本位”点赞
区级医院搭上转型发展“快车道”,向下“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与市级医院“对接”,承担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根据市卫健委给出的列表,这25家医院中,以支持远郊医院建设为主。
浦东地大,浦东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和周浦医院共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周浦医院眼科主任马晓昀告诉记者,以前医院眼科较为薄弱,居民倾向“舍近求远”去浦西看病。后来医院引进培养了一批优秀眼科医生,购置了先进眼科设备,学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对家住周浦镇繁荣小区的陆阿姨来说,去周浦医院做白内障手术是她的第一选择——她每周要来医院做两次血透。“她这个情况,去市区医院太不方便,专科医院又不能透析。”陆阿姨的丈夫说,“在家门口开刀,对医院熟悉,我们家属也放心。”
还有不少“患者本位”的细节值得点赞:如今近视的孩子不少,但工作日孩子要上学、家长要上班,没时间上医院治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把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专家门诊设在双休日。周浦医院院长李明表示,医院将着力做优、做精特色专科,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左妍 郜阳
上海首批25家区域性医疗中心
浦东 浦东医院
公利医院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周浦医院
黄浦 市九医院黄浦分院
静安 静安区中心医院
徐汇 徐汇区中心医院
长宁 同仁医院
普陀 普陀区中心医院
虹口 第四人民医院
杨浦 杨浦区中心医院
宝山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仁和医院
市一医院宝山分院
松江 松江区中心医院
方塔医院
闵行 市五医院
闵行区中心医院
嘉定 嘉定区中心医院
金山 金山医院
市六医院金山分院
青浦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奉贤 奉贤区中心医院
奉城医院
崇明 新华医院崇明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