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除非特殊时期,如有疫情发生,老年朋友,尤其是老年文友,可能会喜欢聚聚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嘛。也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相聚的原则之一。于是,大家如何埋单,则将更加关系到相聚活动的长久与否。AA制好,还是轮流请客好,或者两者交替好?请看各人的见解。
我们交“会费”
张康华
我们这群上世纪1961年大学毕业的老同学,在退休后仍然情谊依旧,在上海的20多位老同学,20多年来,常年保持每年至少两三次聚会的习惯。近几年来,有的老同学“走了”,有的老同学行动不便了,有的老同学去国外儿女定居地养老了,剩下的近十位在身体健康许可的状况下,仍坚持老同学的聚会。每每,大家从本市四面八方汇聚,有时还有外地来沪的老同学。既然难得见面,免不得要聚餐一次。起初,餐费总是由某几位老同学“买单”,久而久之,其他老同学都感到过意不去,而“AA”又显得有些生分,因此集思广益,大家就“设计”出一个交“会费”的方案来。决定由每位老同学各交一定款额作为“会费”,以作聚餐和其他特殊花费(如慰问生病老同学等)之用。“会费”由老班长负责,由专人保管、开支,并定期公布收支账目。
在交纳“会费”时,不少老同学都抢着要交双份,而对个别家庭暂有困难的老同学,则免收他的“会费”。至于偶有老师或外地来沪老同学参加活动,就用“会费”款待。当“会费”余额将尽时,再向大家收取。“会费”方式执行至今,从未发生过有人为自己多付少用而持有异议的。
我认为,老年人经常参加聚会、聚餐,为的是情谊。情者,是旧情缠绵,难以割舍。如,同学、同事、同好、同乡等的旧情是难以忘怀的,尤其是老年人的怀旧情结,那是更不能轻易了断的;谊者,友情也。人际间交往,是不会也不可能或缺的,否则,一个人就如同身处孤岛和沙漠之中,没有友情交流,浑如“孤家寡人”,那么,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病)迟早会找上门来。
AA制最好
姜学国
我参加的团体活动大都与文学有关,如杨浦作者群、出海口文学社、金秋文学社、紫藤沙龙和老小孩沙龙。我们社区有阳光乐园、控江街道读书班等十几个群,每个群都有微信。最大的群一百多人,最小的群二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活动最多的是出海口文学社,每季度组织回娘家活动,发放《上海诗书画》报,组织聚餐活动。因为人数较多,只能AA制。也有文艺节目表演,去年我也上台表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受到欢迎。
那年11月27日老小孩愚公沙龙举行感恩祝寿活动,向11月、12月出生的15位寿星祝寿,我是其中之一。沙龙负责人为我过八十大寿,我非常感激。参加聚餐活动共46人,这是沙龙举行集体祝寿人数最多的一次。我送每人一条巧克力,表示感谢。我首先献歌《黄河梦》,然后朗诵《您是老小孩的骄傲》和《播种者的颂歌》,为大家唱生日歌、切蛋糕时增加欢乐的气氛。
团体聚餐,由于人多只能AA制。但是也有知己朋友之间,发生喜事和开心事,如升级、退休、文章登报、上电视等,由当事人邀请有关人员和挚友一起聚餐。这样的聚餐当然由邀请者埋单。我曾经文章登上报纸、杂志,请有关人员和朋友吃饭,分享我的快乐。
随着时代发展,喜庆的日子和事务越来越多,老人聚餐的形式,越来越频繁。我赞成团体聚餐AA制。同时我也赞成小规模请客聚餐,由于我爱好文学,我接触的都是文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常来常往,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增进友谊,也给我带来快乐。
请客轮流来
魏鸣放
过去经常参加中老年文学沙龙聚餐活动。按惯例,大家每月一见,谁提出请客,向组长报名,然后由组长统一安排。偶尔,大家也搞AA制。当年活动十分红火。群里,还编有沙龙小报,人人都写文章。大家见面,有文章说文章,没文章说国内外形势。
后来,这个群体散了,主要由两个后来者引起。
第一位A君,六十出头,应该是沙龙中文学水平最差的一个。但没想到,这位仁兄文学上不行,但在专吃别人白食上倒是很有一套。他曾说自己退休后在外跑过业务,月收入不菲。而实际情形是,大家搞AA制他参加,别人请客他也参加。反正,他就是从来不请客。一次,有人暗示他该请客了,他谎称老娘住院,不能到场。到了下一次,人家又提醒他。他干脆直说最近经济拮据,没钱请客。显然,他就是借着文学交流的名义,到文学群里来混吃混喝的。
B君,一位中学退休语文高级教师,副高职称。按说他在文学沙龙成员中“文化级别”最高。但若按文章水平看,他的水平只能算较高,并不是最高。他入群以来,眼看人家前前后后请了四五回,将近有半年时间,但就是从不见他主动提出请客。文学沙龙一共12人,等到其他11人都请了,也不知他会不会交出“投名状”?也许,他可能不是小气,他是在与大家玩资格,以为自己文化水平和职称最高,完全可以白白接受他人的“孝敬”。
这就不对了。大家都是老年文友,都靠一份退休金,相聚就是平等交流。群里,本不应该有所谓名家高高在上,接受大家集体瞻仰,享受只吃不请的待遇。
赞成作东回请
王坚忍
退休后,我从杨浦搬到了七宝万科城市花园,一时间与杨浦文友来往不便。好在没多久,我以前在杨浦的一位年长我数岁的老邻居、退休前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的潘老师,也搬进七宝万科城市花园,我们再次为邻。潘老师诗文俱佳,人品好,凡有人请他为自己新作写序,他从不推却;另外,有文友请他当加入上海作协的介绍人,他总欣然为之。几年前,一位闵行诗人加入了上海作协,为答谢潘老师,我们一帮住在徐汇、普陀、静安、杨浦等区的退休文友在七宝一家价廉物美的本帮菜饭店,10多个人举杯祝贺闵行诗人入会。
一个月后,潘老师回请闵行诗人,同时叫来了上一次的诗朋文友。再下个月,由我做东,第三次汇聚七宝。席间,谈诗论文,好不快乐。
此后,总有人提出下次做东他来,有时候竟有2个人抢着做东。这时候就由德高望重的潘老师来调节。结果一年12个月,餐叙次次不落空。除潘老师和我住在七宝,其他文友来自各个区,尤其是杨浦,坐地铁要1小时。但大家都乐此不疲,因为在一起有话可说,气氛和睦。比如,静安文友老刘,敦厚,热心,大家都称他“管家”。每次餐叙前他先与文友沟通,然后定下日期时间,再通知我这个七宝人去订座,他再发微信告知大家包房号。“管家”家里订了《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多张报纸。应该说,我们这个文友群稍有“文学实力”:每个月都有文友作品发表。“管家”分发报纸时,大家轮流传着看,边看边评论,其乐融融。
每次聚会前,我们都期盼着这一天,它已然成为我们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互请·纯请·AA
蔡小鸥
现代人的退休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各类饭局也应运而生,常聚常会,递增情感愉悦心情,但处理不当也会引发不快。最直接的就数埋单问题了。是相互请客制还是AA制好?各人自有道理。
朋友老C认为AA制有失人间温度,他倾向于相互宴请来表达友情,但却郁闷于有的人“他人请客积极赴宴、大快朵颐,轮到自请的日子却常以神招玩消失”之类的奇葩。
“奇葩”处处开,前些年,笔者的同学群也曾开一朵。Z在群里发了一则聚会通告,报名者一个个跃然接上。一周后,时间、地点、人数已定,Z说,她将因为女儿结婚的喜庆而宴请大家。T跟帖说,我儿子也结婚了,我俩一起请吧。就在一片道贺声中,从没发过一句台词的H,突然冒出了嗲声:“你们咋不叫我的呀?”
赴宴日,Z发布告说,身体欠佳,不来了。T却准时到达,并承诺着埋单。但经大家的一再坚持,最终以之前的AA制完成。而分摊下来每人一百多元,H的钱却是向其他同学借来的。原来她是背着空麻袋来的呀!这是事后才知道的。
之后,就再无之后了,磁场一旦破坏,群就成死群!
再则,笔者与几个闺蜜之前都以互请的方式聚会。每次被对方请过,都会急着要还请对方,同时也生怕自己招待不周而平添几许忧虑。经L提议,采用AA制后,顿感轻松。
笔者以为,互请与纯请是有区别的。互请,其实是AA制的另一种体现,不如直接“A”了,既能防止被请后的局促不安,又能杜绝“奇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