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情绪低落怎么办? 跟着“600号”院长一起全身放松 心事重重?寝食难安? 疫情防治千万莫忘心情“防疫”
第6/7版:要闻 2020-03-07

心事重重?寝食难安?

“一线心晴”助你心放晴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击,令人猝不及防,有人在家隔离体重失控心情变糟,有人怀疑自己被感染寝食难安,还有人出现“强迫症”不停洗手,严重的还触发了焦虑症、惊恐症……别急别慌乱!本市各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心理疏导网络热线平台的另一头,由申城心理疏导最权威的专家轮流坐堂,倾听,释疑,开方,帮助热线这一头的人打开心结,驱散阴霾,重觅晴朗。本报推出“一线心晴”栏目,希望通过5个疫情心理波动典型实例,帮“有心事”的你宽宽心,安然度过疫情,迎接春天。

女大学生突然暴饮暴食

心理专家:注意力需要“乾坤大挪移”

小羽(化名)是个热爱生活的女大学生,原本有每天跑步十公里的习惯。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来,没法出门的她现在每天就是看手机、吃东西、睡觉。这个身高并不是很高挑的姑娘体重原本51公斤,在短短2个星期内就增加了5公斤。

节食几天又忍不住暴食。每次暴食完,小羽都对自己非常失望、沮丧,心情更糟糕,无法排解就又不停吃,“至少暴食的时候我就不想那些烦心事。”还好,小羽想到了通过网络心理热线求助。

心理专家开方:

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医师分析了导致小羽情绪崩溃的机制,然后介绍了一种在国外治疗暴食行为循证有效的心理疗法,即辩证行为治疗(DBT):

1.通过正念练习将其注意力从饮食转移至当下;2.通过情绪调节技能训练去缓解不想要的情绪(担心、崩溃等)3.通过痛苦忍受技能的训练去接纳眼前的无聊、痛苦,而不是通过暴食去回避情绪、缓解痛苦。

陈珏医师向她推荐了DBT自助书籍《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希望在这段假期中,其中的技能能够很好地帮助有暴食行为的人,学习一种全新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取代暴食行为,重获身心健康。

每天洗手几十遍惊恐不安

心理专家:逐步接受暴露训练

今年30岁出头的王女士最近很苦恼。她是强迫症患者,一直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刘强处接受门诊治疗,最近一年本来病情已经比较稳定,可以正常生活、上班。可突如其来暴发的疫情,一下将她的控制开关拨乱了。她明显觉得自己情绪又出现反复,不要说出门,每天在家里她不停洗手,不光用洗手液,还要用酒精擦洗几十遍,手都要洗烂了,整天惊恐不安,手上的皮肤也开始开裂了。

王女士立即又想到了刘强医师,便试着在网上咨询平台留言,点名向刘强医师求助。

心理专家开方:

看到王女士的留言,刘强医师分析确认,王女士的病情本来经过治疗已处在稳定期,但这次疫情却触动了她内心一直不安的恐慌,所以再次出现原本已不再重复的清洗行为,表现出强迫症状的反复和加重。对此,只能先通过在线心理治疗干预。

对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是首选之举。刘强医师给予在线CBT治疗建议:让王女士明白焦虑是其核心情绪,然后通过改变认知的方法接受情绪,逐步接受暴露训练,从而去改变自己不恰当的行为。通过6次在线心理治疗,王女士接受了逐级的暴露训练,基本可以忍受自己的焦虑情绪,反复清洗的强迫行为明显减轻。

排除疑似后总感觉受歧视

心理专家:不要把自己当异类

小李一个多月前刚过完春节就从老家乘火车回沪,两天后出现了咳嗽、发热。到医院后被判定属新冠肺炎疑似,送入隔离病房。

万幸的是,两周后他被排除新冠肺炎,只是普通肺炎。出院后小李在家又自我隔离了两周,正准备去上班,老板却通知他说:你再休息几天吧。几天后,小李来到了熟悉的办公室,却感到“物是人非”,同事们好像处处都躲着自己。尽管都戴着口罩,说话时却还是离得很远,尤其要是偶尔咳嗽两声,周围立刻显出紧张氛围,自己似乎成了“瘟神”。

小李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十分苦恼。于是,他通过网络咨询平台找到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涵。

心理专家开方:

在接纳小李的宣泄之后,陈涵医师首先表达了对他康复的关心:“很高兴听到你说结束隔离期了,并且身体健康。”关注和接纳对于改变他多日来在人际环境中的不良体验会有一定作用。

之后,陈涵医师给予了足够的认可和共情,告诉他这些情绪都属于正常的反应,但这些人际环境的变化都是暂时的。对于同事们态度的改变,陈涵医师予以了一些解释,比如“在这个特殊时期,不只是你同事,每一个人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多少都会保持一些距离和紧张感”,从认知层面减少对同事反应的负面解读。

陈涵医师还建议小李尝试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把自己当异类,别人会更容易接受你”,鼓励他放松心态,试着和同事开开玩笑,主动帮助别人。

几天之后,小李在平台上留言说,同事们开始变得友善了,自己的心情和身体似乎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居委会大姐体温时高时低

心理专家:焦虑导致体温升高

此次疫情期间,社区工作者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们冲在一线,排摸登记,劝返值勤,发放防疫用品,消杀喷洒,测量体温,搬运物资……他们比普通人多了几倍风险,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不安和压力。

居委会李大姐自过年以来就整天处于焦虑紧张中。每天下班时身体已经十分疲倦,但她仍无法放松,总觉得心神不宁,不断回忆自己白天工作中有没有遗漏,有没有接触一些“可疑”人员。晚上,李大姐的睡眠也出现问题,无法入睡。

一周前,李大姐突然开始发烧了,体温37.3摄氏度,紧张的她在家也戴着口罩。更奇怪的是,她反复测量,体温却忽高忽低。到医院检查后显示她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排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医生建议她看心理医生。就这样,李大姐联系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涵。

心理专家开方:

陈涵医师分析,由于李大姐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生理和心理上的持续应激导致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并由此引发了身体低热,这是自主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结合、互相影响的,当人处于过大的心理压力(应激)下时,生理上就会伴随一些变化,被称之为心身反应,长期应激下甚至会导致产生心身疾病,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都属于心身疾病。在疫情扩散时,人们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处于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中,同时在生理上,也有可能出现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常见的包括心慌、头晕、胸闷、气促、恶心、腹泻、尿频、多汗、多梦等,甚至会出现轻度的体温增高。

陈涵医师向李大姐提供了一些帮助自我放松的方法,以及生活上的一些建议,加上少量安定类药物。几天后的电话回访中,陈涵医师得知李大姐的情绪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发热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

护士姐姐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心理专家:把担心顾虑说出来

这次疫情期间,有不少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他们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更多的生离死别,尤其需要得到心理按摩,缓解自身心理压力。

平素活泼开朗的护士小姐姐萍萍(化名),毅然来到武汉加入到抗疫一线战斗。长时间处在高强度的医护工作中,防护服密不透风闷热难受,再加上护理的患者有的病情加重甚至离世,萍萍渐渐开始失眠,身体说不出的难受、疲劳和沉重,吃不下饭,还出现了低热。自己是不是被感染新冠病毒了?幸运的是,萍萍经过检查排除了感染的可能。但是,萍萍还是不放心,总是浮想联翩,心事重重,持续失眠,心情沮丧。

在同事们的鼓励下,她拨通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线上问诊电话,电话的那头是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医师。

心理专家开方:

陈珏医师分析,萍萍面对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较严重的心身反应,短期内属于适应性反应,但如果不及时纠正,持续高压下,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抑郁症。所以她建议:1.先和上级沟通,暂停工作,规律饮食和睡眠;2.晚上服用米氮平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每天和家人视频,把自己的顾虑、担心表达出来,不要压抑在心里,从家人那里得到理解、安慰和鼓励;4.每天完成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找时间活动30分钟以上;做2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做2件利他的事,如帮助他人、发短信祝福等;把自己担心的事情记下来,然后自己来反驳自己,看看自己的担心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有效。

一周后萍萍在回访时告诉陈珏医师,自己这几天可以睡好、吃好,也不再担心身体不适,感觉精力也恢复了。 本报记者 郭剑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