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社区工作者、机场安检员、援鄂医疗队医生……昨天,在第50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发言席的话筒,交到了清一色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手中。“他们都很平凡,都是一线普通的工作人员;他们又很不平凡,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守护了我们的一方平安。我们要向奋斗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致以我们的敬意。”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尹欣说。
90后流调员
最年轻的发言者
“流行病学调查需要细致、缜密,只有不厌其烦、反复勘察才能发现更多线索,避免进一步传播,使人群得到最大保护,这是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的。”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公共卫生医师俞晓是一名90后,也是发布会召开至今最年轻的发言者。1月下旬疫情初期,俞晓遇到第一个病例——一家单位的一个员工从武汉回来后发病。疾控中心根据初步流调判定了密切接触者并进行了隔离观察。很快,密切接触者中的一位同事发病了。为了防止疫情扩大,俞晓和伙伴们去该单位进行了现场补充调查,重新开展人员访谈,再次梳理两例病例从进单位到离开单位的轨迹,反复勘察办公室的座位分布,了解集体活动、就餐等情况,又排查出了5名新的密切接触者。“就像公安破案一样。”
机场“守门人”
每天近千次“接力”
“作为一名机场人,我们一定会恪尽职守,严守好上海空中门户,请大家放心。”武戈是浦东机场安检旅检二科科长,疫情防控期间,他和500多名同事被紧急抽调支援浦东机场入境防输入一线,成立了安检突击队,配合海关、边检及相关政府部门,完成浦东机场入境旅客的防控识别、分类引导、转运护送等任务。他们引导旅客走专用通道并护送到上海16个区及邻省设在浦东机场的工作点。需要交接给各区驻点工作人员的,由所属街镇核实信息后,安排专车将其送至住所进行居家隔离观察;需经上海前往邻省的,将被引导至专门登记台,由所在省的工作人员负责转运工作;需要集中隔离观察的,由机场工作人员陪同通过专用通道到达出口,乘坐专用大巴前往由市疾控中心统一安排的隔离点。这样的“接力”,每天有近千次。每一次都确保做到“面对面”交接,“点对点”护送到位,一环扣一环,确保“一个不漏”的闭环管理。
社区民警
坚持问“需”于民
“怎样尽力减少疫情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呢?我觉得必须坚持问需于民。”钱海鸥是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北新泾派出所一线综合执法民警,她所在的元丰天山花园是一个有着4000多位居民的商品房小区,其中包括来自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外籍居民;同时还有200余家企业入驻的商务楼,就像是一个上海综合社区的微缩“盆景”。在选择快递临时集中存放区域过程中,小区特意选择了一个有摄像头能拍到全景的位置,并且经与物业协商,派专人进行管理。小区内有一个生鲜超市,它是大家的“菜篮子”,也最容易产生聚集性风险。“和超市方反复商量后,订立了分批入场的规则,并在排队通道设置‘一米线’,小区居民都说这种‘北欧式’排队大大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社区工作者
守好第一道防线“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作为社区工作者,一个口罩、一瓶酒精,就是我们的防疫保障;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是我们的战疫阵地;一张嘴、两条腿,就是我们的战疫武器;不漏一户,不漏一家,不漏一人,不漏一车,就是我们的使命担当。”松江区九里亭街道贝尚湾居委会的社区工作者葛超君说。她所在的贝尚湾小区常住人口约7800人,根据信息登记共有外籍人员245人,其中韩国籍202人。葛超君介绍,目前在居家隔离的外籍人员有18户,37人。社区招募了外语防控志愿者,配合居委会讲解防疫政策,及时为居家隔离的境外返沪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对于境外人员回沪居家隔离的,社区也采用了人性化的管理,为居家隔离的外籍人员梳理了一份服务清单,为他们提供送快递、送外卖、清垃圾等服务,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 陆梓华 见习记者 蔡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