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广告 “东大门”守护者的“三点一线”生活 “回家路不易,层层把关令人安心”
第5版:要闻 2020-03-17

“东大门”守护者的“三点一线”生活

——探秘浦东新区“机场转运人”大本营

“转运人”请旅客登记信息阚磊摄

3月6日,上海全面启动“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闭环式转运接送境外来沪返沪人员。在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处处有“机场转运人”的身影。昨天,记者走进神秘的浦东新区“机场转运人”大本营;自投入这场战疫以来,这里的280多位志愿者不能回家,过着“三点一线”、黑白颠倒的生活。

从迷彩服到防护服

昨天下午,记者到达浦东新区区委党校,经过事先特许被准入采访。尽管如此,还是要过两道关。在大门口测温、登记信息后,领到一张专门的出入牌,才能进入第二道“关卡”,在党校最里面的8号楼周边区域,被临时设为“转运人”大本营,必须凭出入牌才能进入。

在8号楼门口,记者看到几辆公交车,它们每天运送“转运人”穿梭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大本营之间。“每天上午8时,将一批人送到机场,一班值守12个小时,晚上8时再把他们接回来换下一班。由于白班、晚班轮番上阵,志愿者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遇到大客流,还要被调配在两个机场之间奔忙。”浦东机场转运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这些“转运人”中,有浦东新区政府抽调的机关干部,在全市各区中数量最多,实际转运的人数也最多;还有公交车司机、民警、社区医生等。

记者了解到,这些群体中还有一批脱下“迷彩服”、换上“防护服”的退役军人。杜庆宝,原来是武警内卫,去年底刚刚脱下军装,转业到浦东新区民政局从事双拥工作。疫情来临,他马上穿上“防护服”,奔赴另外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白班客流大,忙碌起来不觉得累。到了凌晨2时以后,人流变少,机场没有开空调,寒气逼人;穿着防护服‘闷’出一身汗,遇上吹来的冷风,还有困意,格外难熬。”

有人发烧虚惊一场

比起身体的辛苦,“转运人”更多的是心累,必须随时警惕、严格检查,防止各种意外情况出现。从机关到机场,尽管工作方式、工作强度发生重大变化,工作人员们还是迅速转换角色,咬紧牙关加油干。

为了确保安全,所有参加机场转运工作的浦东新区人员都集中入住浦东区委党校,到今天为止,已是“转运人”入住的第12天了。“前几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昨天睡了5个小时,感觉神清气爽。”一位“转运人”笑着说。

“转运人”要守护“东大门”安全;他们的安全,也令人牵挂。几天白班夜班倒班下来,有人累得牙龈肿痛,还发了烧,大家十分紧张。社区医院医生检查后无法确诊,又将病人送往浦东的定点医院;所幸检查结果是阴性,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这几天,有关部门又增派人手,大家的劳累和压力才略有减轻。

爱心“投喂”忙里偷闲

下午,两辆车停在大楼门口。一辆来自浦东东方有线公司,是为“转运人”免费开通收费频道的;一开车门,一阵香味扑面而来,原来他们还带来了时鲜的下沙烧卖。另一辆车来自嘉禧文化公司,他们“投喂”的食品包括果汁、牛奶、咖啡等,正好提供给“转运人”当下午茶。

在一间物资临时存储点,记者看到了更多的“投喂品”,有来自浦东新区政协委员自费集资购买的N95口罩、护目镜、充电宝;有浦东新区团委在“白色情人节”前夕,送来的瑞士莲软心白巧克力;还有不愿意公开姓名的爱心人士,送来的1万个一次性口罩等。

昨晚,记者采访完已经是华灯初上,许多人仍在机场忙碌;当天不值班的人,从食堂领了盒饭回房间吃好后,偶尔有几个人围着楼散步,这就是一天中最“奢侈”的休闲时光了。

岁月静好,无非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东大门”的守护者,珍重!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