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凝聚 日日出入平安 草茎 樱花七日花吹雪 最后一杯酒 男人的手表 难忘家乡的水牛
第15版:夜光杯 2020-03-30

难忘家乡的水牛

郭树清

说起水牛,我总忘不了那“呷呷喂咯呷喂来唷咯”清脆响亮的赶牛号子声,它就像故乡一首悠远绵长的歌谣,在我的梦里不绝地唱响,也是我童年眼中的一幅诗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牛在农业生产中有巨大的贡献,它与人类相依为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千百年来,中国的咏牛诗也是不计其数。其中尤以宋代李纲的“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以及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意境最为深远动人。

家乡崇明岛,饲养水牛的历史悠长,崇明的牛名为海仔水牛,也被称为崇明水牛,是我国著名的良种水牛之一。这种水牛结实健壮,繁殖率高。成年牛每天使役七八小时可以不歇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它们可是人们的耕作好帮手。

崇明岛滩涂广阔,牧草丛生,是耕牛从春到秋放养的天然牧场。耕牛日出进荡放养,日落入塘过夜,这里成了它们的乐园。

牛仿佛知道吃草的重要性,要经得起一整天的繁重劳作,必须吃饱,因而一见到鲜嫩的草就贪婪地啃个不停。牛不会向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更是埋头拉犁,不抬头看路。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水牛性情各异,有的温顺老实,有的异常暴烈,但干起活都敬业。只要人们扛来犁,将牛套上,牵着下田,它都乖乖地顺从,此时的牛具有人所无法达到的承受能力。

记得小时候在地里干活,那时的机械化作业远不及现在,所以牛耕依然是庄稼人盛行的忙活方式。一年四季,水牛的潜能被人们发掘到极致,耕田、拉车、耙地、拉磨,凡是能施展开牛的劳动场合,都有牛的身影,它们总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在我的记忆里,每个生产队都有几头水牛,饲养水牛的人也都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户,而且他们的饲养秘诀大多数都是祖传。因此,他们把牛当成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精心喂养。牛通人性,只有牵在主人的手中,才会百依百顺,没有脾气,即使平时倔犟暴烈的“野牛”,主人也是舍不得用鞭子抽打,抽出去也只在半空里舞一个圆圈,发出“叭”的声音,吓唬一下,那牛就会服服帖帖地听从主人的任意摆弄。

牛耕地时,身上系着牛轭,牛轭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耕耘出大片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也闪着油油的光亮。

须知,这种家养的水牛,一般生人是不能随便接近的,见到生人它们会摆出一副攻击的目光和架势,接近它时就会用两只锋利的角顶撞。小时候,我们每次看到那吹胡子瞪眼的水牛,总是退避一边,绕道而行。

有句成语称“吴牛喘月”,说的是江淮一带夏天气候非常炎热,水牛非常怕热,晚上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吓得卧地望月而喘。而在我的家乡崇明岛,地处江海,气候适宜,而且一到夏天,养牛人对耕牛更是关爱备至,基本上不让它们干活,早晨把牛牵到江海滩涂放养,直到太阳下山时才归,牛儿们自由自在,舒适惬意。

如今家乡已见不到水牛了,其岗位也已被各类农业机械所取代,但那扶犁开耕的渊源历史,原汁原味的农民文化,绵延不绝的中华农耕文明,人们却依然记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