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私家卷宗”里的三份出生凭据 茶缸轶事 寂静的老街石笋里 彩绘满釉汉方壶
第21版:民间收藏 2020-04-08

彩绘满釉汉方壶

◆蔡一宁

前年春暖花开之际,因公带队赴北京搞团建,抽暇来到了素有“九市精华萃一衢”之称的琉璃厂。漫步老街,依然是老规矩:重点扫描老紫砂器。寻寻觅觅,终于在西街的北京市文物商店萃珍斋营业部,发现柜顶上有一把疑似老壶。拂去积尘,拿到屋外阳光下端详再三,再请营业员拿来湿揩布一擦:器型与气韵、泥料与包浆、釉色与彩绘、底章与算筹记号,没问题,这是一把清乾嘉时期的彩绘满釉汉方紫砂大壶。

此壶砂质较为细腻,间含少量微黑和鹅黄颗粒,胎骨不太致密,色呈海棠红;器型为高身扁四方形,全手工四面镶接成型,通高18厘米,长11厘米,宽10厘米(不计壶流和壶把),腹略鼓,扁混方盖,桥型钮,二弯扁方流,长条单流孔,内压浅足,弯圆执把。全壶线条简练,轮廓分明,圆中寓方,刚柔相济,气韵生动,端庄古雅;满身挂绿釉,釉水肥厚,自上而下有近10道弦纹和纹饰,间以蓝黄白色分层,上下处白釉地胭脂水绘卷草纹,平正而灵巧;壶身前后两面开光,前面为一幅双鹤图,酷似清代一品文官的补子,祥云缠绕,双鹤翩跹,瑞意洋溢,背面是一幅秋菊图,宛若南田的没骨画,枝繁叶茂,红花绽放,朴雅清新;两侧则彩绘了多丛凤竹;壶底露胎,钤有一枚圆形篆体阳文印章“澹然斋印”,印侧还墨书着算筹符号,笔画清晰可辨。诸多要素可指证其为清代乾嘉时期之典型器,是一件值得珍藏与把玩的砂壶遗器。

汉方壶乃方形紫砂茗壶经典古式之一,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紫砂工手竞相制之。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曾记载:“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独绝”,徐友泉亦有此样式作品问世。至清乾嘉年间,因其颇得非富即贵人士的青睐而流行一时,一直延续到清末,华凤翔、徐飞龙、壶痴等都有汉方壶传世。

紫砂挂釉加彩工艺则与清代中期朝廷内外追求秾妍繁复、雍容华贵之风密不可分。为了使紫砂茗壶具有流光溢彩、华丽缤纷之外观效果,砂壶制作者放弃了紫砂素胎特质,引进了彩釉。即在已烧好的紫砂素胎上,用釉彩绘或满身挂釉,再二次入窑烧成。一时间,砂壶装饰璀璨夺目,吸人眼球,可与景德镇瓷器相媲美。许多皇亲贵族纷纷定制紫砂粉彩装饰之茗壶。然而由于加彩釉掩盖了素面素心的紫砂材质美,有碍砂壶的透气性,因而挂釉加彩的工艺并未得到进一步发展。

据考,乾嘉时期曾有诸多斋、堂、轩号,钤于茗壶。如澹然斋、清德堂、春水堂、盛和堂、得月轩等等。澹然斋为清皇族斋号。多用于乾嘉庆两朝名贵紫砂壶之印款。

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珠算发明前中国独创并最有效的计算工具。墨写的算筹符号常常出现在紫砂壶底,绝非偶然,它应该是识字不多的工匠用来记号和入窑烧造、防止混淆而留下的标记。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清代遗壶,得之不易,弥足珍贵。倘能壶运满载、茶禅一味,则不亦乐乎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