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科学家首次在南极 激光雷达协同观测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挑战是什么 抗疫英雄登上“开学墙” 未来世博园更秀外慧中
第4版:要闻 2020-04-23
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凯旋

科学家首次在南极 激光雷达协同观测

本报讯(记者 郜阳)“双龙”凯旋了!记者上午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已返回上海浦东的家,标志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去年10月1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从深圳出发,开启南极首航;7天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此次南极考察队共由394人组成,历时198天,两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冰区航行4900海里,顺利完成站基、空基、陆基考察和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任务。考察队科学考察取得新突破,包括在南极地区首次实现激光雷达协同观测、对艾默里冰架区域首次自主航空调查、在长城站所在菲尔德斯半岛进行多要素航空遥感观测、在泰山站开展空间环境和天文自动观测等多项突出成果。

去年11月7日,“双龙”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首次聚首,随后两船先后向中山站挺进。在距离中山站200海里处,遭遇大面积密集浮冰区。根据考察队安排,“雪龙2”号移船至“雪龙”号前方,破冰航行,为“雪龙”号开辟航道,在南极冰区大显身手。据介绍,今年有“雪龙2”号协助“雪龙”号破冰,将卸货点推进至距中山站10公里处,为重型装备登陆和冰上运输创造了必要条件。

去年12月中旬,“雪龙2”号配备的22米长柱状采样器下水,经过16小时的奋战,从水深3735米处成功获取南极海域底层沉积物18.36米,这是我国首次使用20米以上长柱状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在南大洋取样,成功获取深海岩心样品,以往航次考察采集到的最长沉积柱为8.05米。

3月30日,“双龙”相伴从迪蒙迪维尔海驶离南极,踏上回家路。4天后成功穿越进出南极的必经“鬼门关”——“咆哮西风带”。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后,所有入境人员都开展体温检测及样本核酸检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