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航天日“云科普”公众同追光逐梦 “东方红一号”激励中国航天人 宇宙的梦想,永远在直播 给地球拍张写真照
第3版:要闻 2020-04-25
“风云”团队打磨风云卫星独门技艺

给地球拍张写真照

风云四号02星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定标试验上海技物所供图

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不了“风云”卫星写真地球的精益求精。昨天是“中国航天日”,记者从一直承担着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主载荷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悉,在2020年的科研工作中,每一个项目团队都有细致到“小时”的抗疫“护星”计划,做到抗疫科研两不误。等待“飞天”的两颗风云新星——风云三号05星和风云四号02星,几大主要载荷已经按时完成任务,等待联机测试。火星、嫦娥等其他重大航天任务,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中。上述型号项目正在狠抓质量,确保一次成功。

面对疫情

载荷任务几乎零影响

每4小时传回一张全地球写真照,每15分钟给三分之一个地球拍张写真照,获得地球风云、气溶胶、海洋水汽等的“真面容”,是中国风云系列卫星即将亮相的独门技艺。它们来自于计划发射的风云三号05星和风云四号02星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辐射成像仪、大气垂直探测仪等一系列载荷打出了漂亮的太空“组合拳”。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围绕风云卫星主要载荷研制的冲刺计划表已经全面启动,各项仪器设备的时间进度精确到“天”,人员排班细致到小时。“对科研团队来说,重大项目一旦启动,节日二字就消失了。”上海技物所所长丁雷研究员告诉记者,有些主载荷最关键测试恰逢新春佳节,然而谁也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这个时候突然来袭。

原计划回湖北老家过年的技术人员,自发取消行程;外地回沪后,主动居家隔离;人手不够时,团队成员自发协作,相互替补;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私家车变成“拼车”,科研人员变“滴滴司机”,载着团队虹口、闵行、嘉定三个工作地点来回跑,减少了公交车出行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最终,得益于重大科研项目提前备好的“万全之策”,以及研发团队“扎根”科研的无私奉献,出人意料的新冠病毒对风云相关载荷任务的影响几乎是零。

目前,风云三号和四号的成像和探测载荷,均已按照原计划顺利完成关键性验证实验。“风云三号05星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II型,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03批的重要载荷。此次增加的晨昏轨道,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能将原本每6小时一次的全球温度湿度垂直廓线探测,提升为4小时更新一次。”风云三号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II型主任设计师顾明剑解释说,这对提高中长期预报和短临预报准确性提供了重要数据,有望将气象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

扎根科研

年轻人“闷”在实验室

对上海技物所卫星载荷研制团队的每位成员来说,爱护天上的每颗卫星,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专注科研创新,树牢质量意识,已经扎根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中去。疫情突然来临,大家都下意识地保护着既定航天任务。让风云四号02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主任设计师韩昌佩感动的是,“呆在家里,把病毒闷死”的那段煎熬时期,许多年轻人选择把自己“闷”在实验室里。“春节值班更是不用愁,主动申请加班的人排着队,自发轮流了起来。”

“这份热情来自于我们的科研成果飞上太空后,货真价实的用处真的惠及地球。”所长丁雷说,以去年台风季为例,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全球首台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等进入业务观测模式,提供的数据应用到数值天气预报中,与应用欧洲天气预报模式的精度相比,提高了数十公里。“要知道,在台风预报中,每精确一公里,可以降低台风所带来的各项损失约一亿元。”

此次即将上星的几台主要载荷,主要包括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快速成像仪等,有望让风云三号和四号卫星更具“慧眼”。据透露,风云四号02星光学载荷刚刚走出真空罐不久,在各项太空模拟环境测试中表现优异,在科研人员的团结合作和辛勤努力下,项目研制进度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与已经在轨服务的01星相比,02星实现更高分辨率,更灵活的区域观测能力,可为天气预报员提供真彩色的高分辨率地球摄像云图。同时,增强了水汽和中短波的探测能力,可大幅度提高观测对象的细微结构辨识度。”风云四号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副主任设计师孙丽崴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