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卫生健康委传出消息:2019年,本市居民健康三大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国内领先,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3.06/千;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51/10万。三大健康指标数据的背后,是一张上海多部门联动、全社会支持的“健康城市网”。
15分钟内到最近医疗点
本市通过“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医疗机构间上下业务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上海已实现37家市级医院之间35项医学检验和9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互联互通互认,通过“上海健康云”,市民可查看本人近半年内在市级医疗机构的影像报告。
2019年,全市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15万人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转诊34万人次。2020年4月,上海已完成认定首批2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已有6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3270张区公立医院综合治疗型床位转型为护理床位。
目前,本市基本实现市民家庭“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点”的目标。上海已拥有全科医生近1万名。加强上级医院对社区和家庭医生的支持,二、三级医疗机构均已设立与社区对接的部门,平均每月为家庭医生优先预留13.8万个门诊号源。同时,本市建立区域影像、检验、心电等诊疗中心,完善临床主治医师到基层定期工作制度,并通过“延伸处方”满足居民多样化用药需求。
母婴安全优质化服务
目前,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医疗机构从234家增至276家,新增儿科床位500张、产科床位351张,并在推进50家综合医院儿科示范门急诊建设,已完成过半。本市还做实妇产科、儿科专科医联体,其中“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深化“全专结合”和“医防融合”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儿童初级保健和儿科诊疗全方位整合型服务。在妇幼健康人才建设方面,上海投入6400万元加大妇产科、儿科学科建设,推进妇产科、儿科、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骨干产科医师和助产士转岗、全科医生儿科能力等培训,共培训1693人。
在原有5家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基础上,上海又在瑞金、中山2家医院建设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同时建设7家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和3家产科实训基地。
院前急救进一步深化
截至2019年底,本市院前急救医师960人,较2016年增长了71.4%;拥有救护车总量980辆,较2016年增长了50.4%,平均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拥有急救分站175个,较2016年增长37.8%,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从4公里缩短为3.5公里。2019年全年的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2.4分钟、今年一季度的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1.6分钟。
此前,“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开通。专线开通后减轻急救任务压力,急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随信息化建设推进,车内救治实时监控和电子病历系统建成;建立覆盖各分站的视频监控网络;建立药品、器械和耗材动态管理数据库;部分区急救中心率先建立救护车生命体征传输系统,实现院前、院内衔接智能化。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