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的晚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口令下达。遍布全国的测控网开始陆续接收到火箭上的遥测信号,地面观测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紧张地监听着卫星。通信线路中“跟踪正常”“信号正常”的报告不断,运载火箭的运行很顺利……终于,监听系统中传来了这来自太空的中国之声——东方红。
当天21时48分,测控中心正式确认,星箭分离,卫星已成功入轨。就此,中国正式达成“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
为纪念“东方红一号”这一中国航天事业里程碑,2016年,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
据介绍,当时,中科院70多个所、厂,全院三分之二的科技力量都参与到了“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和组织工作中。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此后,“东方红”系列逐渐发展成了大型卫星平台。2019年12月27日发射成功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是基于“东方红五号”公用平台研制的实验卫星,今年1月5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05.5度,这也是中国目前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高轨卫星。
“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坚持运行了28天,最终因为电池电量耗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过,它所处的轨道较高,大气阻力很小,轨道衰减很慢,如今依旧无声地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着。
天上的星仍在飞行,祖国的航天事业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安睡”一个月夜后,分别于4月17日13时24分和16日20时57分受光照自主唤醒,进入第十七月昼工作期。地球上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让月球上的“玉兔”停止工作。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玉兔二号”按时“复工”,开启新一轮的探索旅程。
昨天,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大约每隔2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这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会达到极近值,这段时间可以使用较低的成本将探测器送往火星,因此人类的火星探测活动通常也会每隔26个月出现一次高潮。在2020年就有一次“火星冲日”的机会。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说,勾勒时空四维太阳系的全景,从月球到火星再到更深远的太阳系边际,发现未知是根本原动力,科学牵引、创新技术的双轮驱动,将使中国航天人在逐梦太空的路上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