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松江,有一个市级宅基地改革和乡村振兴“双试点”村。那就是位于浦江源头的泖港镇黄桥村。春光明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纷纷提速,近日,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二期项目也启动建设,预计二期395户村民年底可以获得新居。
惠及民生 住房终于改善
白墙黛瓦观音耳,走进黄桥村,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社区已初见雏形。去年,一期项目64户完成交房,而新居落成背后,是黄桥村艰难的住房改善之路。
村民陈寿法家的老房子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年久失修。“下雨天还要漏雨”,严重影响陈寿法一家的新生活。他多次想要动工装修,但因为“墙体是空心砖和泥土的,梅雨天易受潮发霉,装修了易坏”,只能作罢。翻建当然是改善居住的最优办法。但黄桥村的农民房是几户联排建设,陈寿法家的房屋就位居中间,工程上难以实施,还遭遇农房翻建政策制约。
陈寿法家的居住问题在黄桥村并非个案。了解到农民的迫切需求,同时借乡村振兴和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政策东风,黄桥村先行先试,探索农民集中居住的实现路径。
搬进新居 生活配套便利
黄桥村的农民集中居住,是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工程,也是老百姓改善居住环境的民生工程。去年完成交房的一期工程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已经配套到位,老年活动室、村民活动中心、购物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计划年中完成。
村主任陈继明介绍,去年年底拿到钥匙的64户村民,部分已经装修好搬进新居。“有11户已经搬进了新房,其余基本都已经开始装修了,估计10月1日左右,入住率能够达到90%。”
陈永炳是一期安置村民,看到周围的邻居不少已经搬进新居,他最近也提速了自家的装修工作。陈永炳一家已经搬去城区生活多年,而如今生活配套便利的新居吸引他回到村庄。
“交通方便了,上班在城区,开车差不多要30分钟。关键是乡下房子大、空气好、环境好,住着更舒适。”一边忙着装修,陈永炳谋划着新生活,“一楼给老父亲住,二楼三间房夫妻俩一间,女儿一间,余下一间做书房,阁楼可以当杂物间。”
加快推进 年底二期交房
今天,走进黄桥村内,农民集中居住二期项目建设场景热火朝天。随着疫情形势向好,设备材料供应和运输的堵点打通,工程推进也摁下了“快进键”。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介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在一期两支队伍的基础上,二期另外增加了三支工程队伍,目前1000余人全部到岗就位。“计划8月底完成结构封顶,到年底将钥匙交给剩下的395户村民。”
为了让村民搬得进、住得好,一方面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村委会也在筹划着这个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问题,“将来我们这里也要引进第三方物业,安全、卫生都像城里社区一样管起来,让搬到新居的村民过上现代化的新生活。”陈继明说。
本报记者 杨洁 通讯员 李谆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