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自杀率创新高  日本孩子怎么了?
第20版:新民环球 2020-07-24
知名影星之死留下谜团 社会顽疾再次引发关注

自杀率创新高 日本孩子怎么了?

三浦春马(右)因出演电影《恋空》斩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新人奖

日本电影《十二个想死的孩子》海报 本版图片GJ

文/首席记者 吴宇桢

30岁的日本著名影星三浦春马日前疑似自杀身亡,引发全日本震惊。在新冠疫情仍然反复的日本,这般鲜活生命的逝去,像投入平静水面的一枚炸弹,激起无法预知的涟漪——自杀,这个顽固的社会问题再次触动日本人的心弦。

在感伤的同时,人们似乎更加疑惑:在整体自杀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日本19岁以下青少年的自杀率连续两年上涨,达到40年来最高值。这些花季少年,为何如此轻易放弃人生?

日本自杀率多年高企青少年数据连续上升

18日,三浦春马在家中的衣柜里被发现疑似自缢身亡。警方在现场发现他留下的日记本,只见写有“好想死”等字句,似乎早有轻生念头。人们无从得知,年轻的人气明星是如何做出这个决绝的决定。

在日本,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其实并不鲜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自杀率多年来一直偏高。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的估算数据显示,日本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为14.3人,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自杀人数的10.5人。

不过日本的自杀率近年来有降低的趋势。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自杀者人数持续减少,到2019年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日本警察厅统计,2019年自杀人数比2018年减少671人;2018年自杀人数比2017年减少723人,连续10年出现减少。

但分析人士指出,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第一,日本自杀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仍然高企。整体上看,日本自杀人数从1998年开始连续14年超过3万人,2003年达到顶峰,有34427人自杀,成为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

第二,男性自杀者人数显著高于女性。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老年男性自杀者增加非常突出。精神科医生天笠崇认为,年富力强的日本男性选择自杀,大部分与以下三个原因有关:终身雇佣制的瓦解、业绩评价制度的采用和非正规雇佣的增加。

第三,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在日本整体自杀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日本19岁以下青少年的自杀率连续两年上涨,达到40年来的最高值。在七国集团(G7)中,青少年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大多是意外,只有日本青少年的最大死亡原因是自杀。日本一年自杀人数约为24000人,其中18岁以下的自杀者大约300人左右。

令人困惑的是,对于这些青少年选择自杀的理由,人们并不十分清楚。日本文部科学省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家庭不和”“父母等的叱责”和“欺凌问题”之外,近六成青少年自杀“原因不明”。

社交淡漠引发“无缘死”关注孤立者预防悲剧

在日本,自杀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而是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最后黑色出口。据统计,日本人自杀主因是健康问题、经济和生活问题以及家庭纠纷。

没有人能预知,愤怒、悲伤、矛盾和压力等负面感知,究竟是如何压垮一个人。处在崩溃边缘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境:对于四十多岁的工薪族来说,压垮他的可能是一次冷酷的裁员;对于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压垮他的可能是一次校园霸凌带来的阴影;对于三十多岁的家庭主妇来说,压垮她的可能是每天繁重的家务……

但专家指出,人际关系的稀薄和脆弱或许是上述人群的共性。纪录片《无缘社会》揭示了日本社会近年来因人际关系的淡漠而产生的“无缘死”群体。这个群体近年来正日益扩大:血亲关联乏力,雇佣状况恶化,地域关联丧失,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维系越加艰难。他们感到挫败:无法获得正式雇佣,只能同工不同酬;拼命相亲,却始终遇不上有缘人;家人在侧,却往往话不投机。

理解自杀的一个关键词是“孤立”。筑波大学教授高桥祥友长期关注自杀问题,“我们几乎可以断言,自杀的背后必然潜藏着孤立。因而,要及早发现这些人的求助呼声,让他们恢复与周围人的联系。”

对于那些深陷绝望情绪的人,人们可以做些什么?面对严峻的自杀形势,日本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尝试应对这个社会问题。

在法律法规层面,日本2006年出台了《自杀对策基本法》,详细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雇主等的责任,以及对自杀者亲属以及自杀未遂者的支援。此外,针对青少年自杀问题,日本2009年制定了《教师需要了解的儿童自杀预防手册》,2013年制定了《防止校园霸凌对策推进法》。

在政策层面,日本从2007年开始,将每年9月10日起的一周定为“预防自杀周”,举办各种活动推进民众对自杀预防的认识。此外,日本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咨询窗口,为抱有各种苦恼的人提供帮助。

日本《自杀对策基本法》指出,采取预防自杀的措施时,不应该将自杀单纯视为个人问题,而要立足于背后的各种社会因素。在日本,一个重要的救助手段是,通过志愿者运营的24小时“生命电话”,向无法向别人诉说烦恼甚至考虑要自杀的人,提供免费心理救助。

认真努力追求幸福感一个人也该好好活着

有人关心自然是好。但也许更深刻的拷问在于:在“无缘社会”,即便孤身一人,应该如何好好活着?

“一人经济”和“一个人的美学”在少子高龄化日本常年流行,反映了一个庞大的群体需求。不管是一人食还是一人卡拉OK,都告诉人们,普通人也有选择的空间:即使很平凡也要认真地生活,努力在乏味生活中追求幸福感。

一些人从他人的生活里汲取力量。日本绘本天后高木直子出版了记录长年单身生活点点滴滴的“一个人”系列绘本,是很多日本人的心头好。她画笔下的自己充满着一人奋斗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生的美妙就在不经意间,就在拐角处,就在素颜的生活里”。

认真努力的积极生活态度,是对抗绝望心情的有力盾牌。阪神大地震后,神户一家寿司店老板认真守着20年不涨价的寿司店,只为了从前的客人能找到暖灯如豆的旧去处。于是,哪怕“无缘社会”再可怕,因为坚强与温柔,“小而确定的幸福”也并非遥不可及。

而在感动过无数人的歌曲《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里,儿时经历校园霸凌的歌手中岛美嘉告诉人们一个“终极答案”——关心与爱。“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我还没有遇见你,因为有像你一样的人存在,我稍稍喜欢上这个世界了,因为有像你一样的人存在,我开始稍稍期待着这个世界。”

如何看待自杀问题,体现出一个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在人生某个阶段和某件事上成为“弱者”。因此这个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并不遥远。

相关链接

三浦春马自杀:阳光形象背后 烦恼无人倾诉

三浦春马的生命定格在了30岁,留下了很多问号。

2007年,17岁的三浦春马因主演爱情电影《恋空》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新人奖,从而走红影坛。此后虽有低谷期,但目前上升势头良好,马上就要有新剧播出。此外,4月刚过30岁生日的三浦春马,还发布了两本新书,讲述的是他探访日本全国的旅行经历。

三浦春马一向以阳光形象示人,但他的烦恼并非无迹可寻。一家杂志曾在1年半前拍到三浦深夜和朋友聚会,送走朋友后却自己独自去了一家酒吧。杂志当时写了这么一句话,“喜欢孤独的背后,是否有谁也无法倾诉的烦恼呢”?

一封三浦20岁时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在网络广为流传,信中他问未来的自己:“在过着幸福的日子吗?”他期许自己在30岁时依然是强大的人,“把珍贵的东西紧紧抱在怀里。”

认真努力的职业表现背后是追求完美的性格。2014年出演《我存在的时间》时,他曾经一个月让自己瘦了20斤。三浦的旧友透露,早在10年前他就想隐退,想当个平凡上班族就好,后来在家庭环境等需求下,只得继续留在演艺圈打拼,无奈最后却走上绝路。

网络暴力似乎让他疲惫不堪。友人贺来贤人将矛头指向网络负面言论,暗指三浦的死是受到网络霸凌的结果。他认为,三浦是因为发表了对东出昌大婚外恋的评论而遭到了网民围攻。另外,三浦与母亲的关系也引发猜测。日媒发现,被视为他精神支柱的母亲早就离开了茨城县的老家。在身边人的描述中,三浦春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担心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他的母亲对娱乐界的工作感到厌恶,甚至最后到了断绝亲人关系的地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