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利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石益海(右一)开展内镜下微创治疗。
公利医院医学影像科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影像诊断。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常用“头大、腰细、脚软”来形容上海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30年前,随着开发开放一声号角,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从“让浦东居民看病不过江”到“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从聚焦“治已病”到关注“治未病”,地处浦江东南岸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秉持“公益利民”的办院宗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历经几代人的不辍耕耘,于改革洪流中不断壮大,已成长为一所拥有42个学科,服务83万人口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实现二升三的迭代蜕变,成为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
■文 曹黎静
“上工之术”
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
正所谓“上工治未病”,这包括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应对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祛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九”的“上工之术”。
晋升“三乙”,不仅意味着医院要继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完善大综合学科体系,持续发展专特精技能,与大三甲、社区医院实现错位发展,让老百姓就近享有便捷、连续、安全、可及的优质医疗资源,而且还要修炼“上工之术”,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引导老百姓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做“家门口”的好医院,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水磨工夫”
培育学科专特精技能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和实践途径,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下足水磨工夫,需要几代人的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统筹安排,才能有拿得出手的专、特、新(精)技能。
7年前,65岁的王老伯在“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中发现大便潜血阳性,进一步检查又发现十几个息肉,最大的达3厘米!经内镜精查诊断,老伯为黏膜内癌,由于发现比较及时,属于早期癌症,经过公利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后,老人接受了肠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预后情况不错。
公利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石益海表示,癌症的发生都是从一个正常细胞逐步发生恶性转化变成癌细胞,再逐步增殖、转移到身体各个部位,最终变得难以治疗。这个过程短则数年,长则可达十余年。
近年来,内镜诊断“多样化”、“精确化”;内镜治疗“微创化”、适应症“扩大化”已成为趋势。公利医院消化内科作为浦东新区临床高峰学科,以“惠民、实效”为宗旨,牵头成立浦东新区消化系统疾病专科联盟,通过下沉社区进行消化道早癌筛查、开展内镜下微创诊治,助力消化道早癌防治分级诊疗落地,实现从治癌向防癌、从治病向防病的新跨越。
公利医院现有市级重点专科5个、市卫健委重点实验室1个、浦东新区临床高峰高原学科3个,浦东新区各类重点学科24个,综合服务能力居于全市同级同类医院前列。
经过多年的打磨,公利医院建立了以“救脑、救心、救命”为核心的区域性急危重症与疑难杂症救治体系,简称“生命线”,为83万周边居民构建黄金60分钟急救圈,并建立“一键启动”模式,加快急危重病人急救应急反应速度和效率。作为上海市重点专科、市卒中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相关课题曾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家首批胸痛中心、国家房颤中心,心内科急救响应时间缩短至国内先进水平。自胸痛中心创建以来,共开展胸痛介入手术500余例。急诊科年均急诊诊治数量约30万人次,年抢救人数1.2万余人次,年抢救成功率达94%。“上海工匠”、骨科主任杨铁毅在国内率先进行显微镜下精细化脊柱手术,被媒体誉为“在脊柱上雕琢生命最美的‘艺术品’”,带动科室实现诊疗技术提升,成为浦东新区临床特色学科。
立足常见病探索慢病全程闭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突出解决好超过4亿慢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障问题。2017年,公利医院成为浦东新区首家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依托强大的物联网大数据与数字化随访系统,形成了门诊—病房—社区—家庭—个人一体化综合诊治管理体系。
76岁的王阿姨患糖尿病已有22年,今年4月的一天,她不小心摔了一跤,社区医生怀疑大腿骨折,马上经绿色通道将阿姨送到了公利医院骨科。经确诊,阿姨是左股骨颈骨折,需要马上手术。然而,急诊术前发现患者血糖值达25mmol/L,相当于正常值的5倍。
公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顾明君表示,手术病人一旦术前出现了血糖异常,轻则影响刀口愈合,重则危及生命。过去,遇到类似情况,病人得先转至内分泌科进行血糖治疗,等到血糖达标后再转回骨科接受手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利医院内分泌科开展全院血糖管理,通过将内分泌科医护人员派驻至其他科室跟踪血糖管理,住院病人不必转科就能在短期内控制血糖,接受专科手术等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据了解,区域性医疗中心除了需要负责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还要承担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迄今,公利医院已拥有42个学科,构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学科体系,涵盖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看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据介绍,“通过精准定位常见病多发病,形成完整全程医疗服务体系,这是区域性医疗中心与三甲医院的根本区别。”
目前,“全程负责制”已推广至全院,在这一过程中也催生一系列学科特色品牌。例如,医院充分发挥泌尿外科上海市重点专科、浦东新区临床高峰学科优势,推出“碎碎平安”尿石症患者全程人文服务,入选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二批“医疗服务品牌”(2017年)。
保障安全
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
在人们的固有认识中,医师是看病的,药师是发药的。实际上,药师还可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指导、用药随访、全程化用药管理等服务。
年过七旬的李老伯身患多种慢性病,为了控制病情,一天得吃17种一共55粒药,他坦言,光温水服药就管饱了!在公利医院药学门诊,专业药师经过仔细分析,删减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并重新调整了服药时间与方法,李老伯的用药清单最终成功“瘦身”一半。
公利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文艳表示,专科医生往往只能关注到本专业的用药,很难实现跨科室的用药管理。因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而且对于改善慢性病防治的意义重大。
2016年起,公利医院率先开设“药学门诊”,对服用跨专科处方的、多种药物的患者开展药物治疗管理,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并指导患者在恰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服药,尽可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2018年,公利医院药剂科成功获批上海市临床药学重点专科。
“人工智能”赋能区域医疗同质化发展
肺部CT检查由于检查工作量大、结节体积小,容易出现漏诊率高的问题。过去,平均一个肺部CT影像诊断需要5分钟,现在借助人工智能,只需要3分钟就完成,而且还能发现1到2毫米小结节,漏诊率几乎为零,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公利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黄丙仓表示,作为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先导区,科室目前开展了肺部小结节人工智能筛查,骨折,骨龄,人脑MR人工智能亚结构分区精准测量,新冠肺炎人工智能定量定性筛查,影像质量人工智能全覆盖自查,下一步还将研发开展缺血性脑卒中人工智能评估预警等。
除此之外,影像科还在区域医联体及网络云平台建设中也发挥积极带头示范作用,现已开展社区阅片7万余人次,智慧云影像50万余人次,西部联盟远程读片会诊50余次。作为金桥医联体牵头单位,公利医院通过连接区域医疗资源“信息孤岛”,已实现检验、病理、集中消毒供应、放射影像中心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
“医防并重”
创造高品质健康生活
现代医疗机构应该医防并重,这个“防”,既包括防慢病,也包括防传染病。公利医院感染科主任佘会元表示,发热门诊起源于2003年非典疫情,在非典之后,进一步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
本次抗击疫情期间,为确保发热患者得到有效诊治,公利医院对发热门诊进行了硬件软件提升,包括在急诊入口前设置发热“急救方舱”,配备“方舱CT”,并于发热门诊诊区开辟重症病房,实现发热患者挂号、检验、检查、取药、治疗“五不出”大门,大大减少了就诊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疫情期间,公利医院开辟了“新冠线”在线咨询平台,医疗志愿者们每日轮班,在线答疑,有效缓解了公众焦虑、恐慌情绪。这背后是医院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社区开展“百场公益讲座”所积累的丰富社区科普经验,为老百姓创造高品质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对健康教育工作和全民健康素养的一次考验。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要切实把握疫情防控带来的全民健康教育契机,全面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卫生应急素养,增强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从而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