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快递员高治晓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本版图片GJ
俄罗斯街头竖起致敬外卖快递员的雕像
外卖快递员在意大利米兰街头忙碌
有个段子可能道出了大批网友的心声——2020年,这条命是外卖小哥给的。穿着各色工装,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带着保温箱,穿梭在大街小巷……如果要评选代表2020年的形象,这样的身影一定会上榜。中国外卖快递员高治晓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封面文章标题《当世界停下来》,可谓尽在不言中。
当疫情对全球按下“暂停键”,外卖快递员们的存在,缓解了多少人的狼狈和无助?奔忙之中,他们也有很多暖心或惊心的经历。
“这是为你点的晚饭”
2020年外卖快递员有多忙,一些数据或许能提供佐证:在俄罗斯,3月底开始实行居家隔离政策时,外卖快递员职位缺口比一个月前增加20%;在拉美地区,疫情暴发以来,快递业务增长了30%。
“以前我每天跑35到40公里,现在每天跑65到70公里,有时候80公里。”巴西外卖快递员西塞罗入行两年,感觉今年工作强度明显大了许多。
大部分民众能够理解疫情期间外卖快递员的不易,通常会在收到外卖时多付一些小费,甚至发给他们一些祝福话语。
里约热内卢的外卖快递员克劳迪奥就被一条短信感动过。当时他刚从餐厅取餐出来准备配送,突然接到客户发来的短信:“晚上好!不用送来了,这份饭是我专门为你点的,送给这么晚还在工作的你。”
“战斗民族”表达感谢的方式似乎更“硬核”。俄罗斯多家企业在莫斯科图利斯卡娅地铁站附近联合竖了一座雕像,致敬在疫情期间奔波的外卖快递员。雕像的铭文写着:“献给那些让居家隔离变成可能的人。”
“开门的是确诊患者”
除了劳心费力,疫情期间,外卖快递员比以往,也比很多工种面临更大职业风险。
巴西累计确诊病例逼近200万例,仅次于美国。由于巴西采取轻症患者在家隔离措施,外卖快递员很有可能与感染者直接接触。
罗德里格斯在送餐时就经历过这样的“惊魂一刻”。客户住地的门房不愿代收,他只能上楼送到客户家中,谁知这名客户是确诊患者。“竟然是他本人开门收货,这确实让我有点害怕。”罗德里格斯说。
“疫情期间每天送外卖也是挺担心的,毕竟我们这个职业,和人接触也多。”登上《时代》周刊的高治晓对一个订单印象很深——要将一根数据线送到一个新冠治疗定点医院,对方是正在接受隔离治疗的确诊患者,不少外卖快递员接单后又因为担心而取消。
“一想到这么多人取消接单就没有人能帮助他,他接下来得多么无聊和无助,我就硬着头皮买了数据线送去。在线对话中,他很感谢我,那时候我也觉得挺温暖的。”高治晓说。
与平时送餐为主不同,外卖快递员在疫情最严峻时成了生活物资的“运输队长”。对经历过“宅防疫”的人来说,外卖快递对维系日常生活实在太不可或缺。
“很累但至少有收入”
在疫情冲击之下,不少行业停工停产。疫情中需求旺盛的外卖快递行业给不少人提供了生计,但也带来了不同的烦恼。
“为了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我必须去工作。”巴西外卖快递员西塞罗描述道,疫情暴发以来,他一周7天没有休息,每天都要工作超过12小时,但由于快递平台压价,他的收入并没有增加。
巴西20多座城市的外卖快递员本月举行示威活动,要求提供安全防护,改善工作条件,设立最低收费标准,提高收入待遇。
塔米来自菲律宾,在意大利生活,曾是一名餐厅服务生。疫情来临餐厅关门,他没了工作,转行干起外卖快递。“外卖快递员的生活需要随时在线,很累,但至少还能有收入。”
半路出家,塔米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如何避免餐食漏洒、如何保证送餐及时……都是学问。“数着门牌号从街这头走到那头还没找到送餐地址,那个时候最绝望。”为了送餐不迟到,他闲下来就研究地图,现在他对自己所在区域的大街小巷已经非常熟悉。
列昂诺夫也是“被迫”当起外卖快递员的。由于俄罗斯居家隔离政策,他无法继续原来的工作,失去所有收入,只能加入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旗下的储蓄商场网络配送平台。“订单很多,没时间休息,周末也要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他每月可以赚大约5万卢布。
俄罗斯“快递俱乐部”送餐平台工作人员别洛乌索夫介绍说,3月底俄罗斯民众被要求居家隔离并限制外出,平台应聘送餐员岗位的人数比2月猛增40%。
不过不是所有人送外卖都是迫于生计,意大利大学生卢卡的理由就比较特别——出门透口气。
当欧洲疫情最严峻时,意大利全国“封城”,除了工作、健康问题等不可避免的需求外,建议民众居家隔离,但养狗的人可以每天出门遛狗。卢卡不养狗,外出送餐成了他每天出门的合理理由。“每天骑车送餐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赚生活费,一举两得。”至于个人安全,他认为,戴好口罩,做好必要防护,在无接触送餐的原则下,问题不大。
无论如何,包括外卖快递员在内,普通工作者对全球抗疫的贡献不能忘怀。正如高治晓所说,“(登上《时代》封面)并不是认可我一个人,而是对在疫情期间默默坚守的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认可”。 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