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看 城市正在微更新 邻里餐厅变身梧桐书苑
第11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8-10

看 城市正在微更新

“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文献展传递生活之美

一等奖作品《水墨田居》

从城市到乡村,艺术的改变就在你我身边。“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文献展(见下图)日前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首次通过诸多案例展示了艺术为城市微更新和社区营建赋能的初步成果,让百姓感受到生活之美。

村民品评设计方案

最大的3号展厅整体展示了一个案例“新浜乡居”。成果来自上海市建筑学会和松江新浜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次设计征稿——“新江南田园乡居设计竞赛”。

在多轮投票中,获得最高票的始终是一个设计《水墨田居》,最终它获得一等奖,获奖作品将会在位于上海西南郊的新浜落地建造。有趣的是,在专家眼中,竞争方案里有几个更出色,但是评委会成员的村民代表,一致投出了他们心目中最宜居的建筑。

本次展览陈列了多个入围和获奖作品,它们从建筑单体、组团模式、环境景观等维度上呈现出对上海乡村记忆的挖掘及对创新设计的探索。评审结果是由建筑设计师、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共同推举产生的。

上海乡村地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是近年来上海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新建农居面临“千村一面”、地域文化缺失等现象。本次竞赛以新浜镇郊野地区未来的发展为目标,倡导以村民为本的设计理念,实现“城乡共融”下的生态发展。

上海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委会主任、上海大学教授王海松透露,很遗憾有些设计师认可的优质方案“陪跑”。比如有些设计提倡底层把公共空间贯通融合,但市郊村民更喜欢独门独户。设计《屋上田园》将屋顶的天窗装点得错落,但村民也不太喜欢。“大奖作品在村民考量和设计师审美之间取了个平衡。不过,从设计和审美上看,改造后的乡居比过往连营式建筑迈进了一大步。受新浜镇村民喜爱的乡居建筑设计方案,拓展了‘新江南田园乡居’创新设计,探索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乡居建筑设计之路。”

艺术设计介入社区

艺术社区是社区公共文化生活与艺术项目互动后所形成的社区形态的指称,而本次“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是为同类课题实践内容所作的“启动式”展览,也是以策展人视角选择的案例集成。

2号展厅由“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社区枢纽站”项目及参与其中的部分艺术家作品这两部分组成,呈现的是社区美术馆式公共教育与志愿者参与运营案例。

4号展厅展示了上海各街镇艺术社区活动的若干案例,如“宝山众文空间”“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代表公共文化在行政层面上的创新;“新华路敬老村改建”强调了策展人设计师的“社工化”转型;如“陆家嘴‘不停车场’”“愚园路故事商店”体现了社区主体在公共文化中的创新力;还有艺术乡建在上海乡村的运作,如“崇明乡聚实验田”“金山水库村水库里”“闵行田园众创艺术社区”。

展览出品人、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表示,艺术设计介入社区,让社区美丽起来,艺术家和设计师自发的实践很多,系统梳理并不常见,本次文献展览是个开始。“艺术社区在上海”将分享上海实践,总结上海经验,为进一步建构“艺术社区理论”提出新的思考。展览将持续至9月22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