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告别“开放天空” 世界将更危险
第18版:军界瞭望 2020-08-11

告别“开放天空” 世界将更危险

美国OC-135B观察机

俄罗斯空天军老旧的安-30观察机主要赴北约欧洲国家执行任务

罗马尼亚安-30观察机

俄罗斯空天军执行开放天空任务的图-214ON观察机

◆石宏 朱延瑞

7月份,知名度颇高的国际安全机制——《开放天空条约》举行缔约国视频会议,试图说服主要缔约方美国放弃退约想法。但种种迹象表明,美国预定今年11月23日退约的步伐没有放慢,国际军控与安全体制正进入“多事之秋”。

创始者“撂挑子”

“开放天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如今美国主动抛弃,可谓“既做初一,又做十五”。1955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日内瓦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会晤,提议双方互派飞机到对方领空侦察,以确保彼此无意打仗。当布尔加宁就此汇报到苏共中央主席团时,当家的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立马听出美国“弦外之音”,毕竟美国不仅空中侦察能力更强,还在苏联周边拥有一大堆盟国,所谓“对等开放”,苏联很容易吃“闷亏”,于是拒绝了美方提议。1960年,美国U-2侦察机入侵苏联被击落,面对苏联的谴责,艾森豪威尔一方面宣布暂停越境侦察,另一方面又抛出“开放天空”的提议,强调避免误判的重要性,但苏联依然不予理睬,双方就此僵持了近30年。

直到1989年5月,美国总统老布什趁着冷战结束,重新端出“开放天空”方案,作为当时共存的北约和华约集团间的互信手段。1990年2月,所有北约、华沙成员国参加开放天空会议,之后又举行了三轮谈判,最终在1992年3月24日形成23国参加的《开放天空条约》,当最后两个缔约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完成议会批准程序后,条约于2002年1月2日正式生效。目前,共有35国加入《开放天空条约》,包括30个北约国家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芬兰、瑞典。

是“观察”不是“侦察”

条约规定,各缔约国可互相在对方领空进行非武装的空中观察飞行,检查其执行各种国际军控条约的情况,天空开放的范围应涵盖其行使主权的全境。对缔约国进行观察飞行时,被观察国只能基于飞行安全原因限制行动,而不能以“国家安全”理由拒绝。表面上,条约促成各国彼此“开放天空”,大家都无秘密可言,避免误判。但实际远非如此,没有谁会让军事秘密和盘托出,就像条约定义在成员国领空飞行为“观察飞行”(ObservationFlight)而非“侦察飞行”(Scout-Flight),可见开放是有限的。

细究条约文本,各国有权指定自己的观察机型号,也有权取消或更换原定飞行型号,但须提前90天通知其他成员。观察机必须非武装(自卫用电子战系统也禁止),机载传感器只能是分辨率30厘米的光学全景和分幅照相机(对飞机每侧下方照相宽度不超过50公里)、有实时显示功能的摄影机、分辨率50厘米的红外扫描仪、分辨率3米的侧视合成孔径雷达(对飞机每侧下方照相宽度不超过20公里),这些既可选装,也可全装,但禁止携带电磁信号收集设备。若要在先前指定的观察机上更换或增加新传感器,须提前30天通知其他国家。各国遵照条约改装的特定观察机,均需向组织报备并接受核查。

重要的是“互信”

就各国现有观察机群而言,美国飞机性能最高,用于执行观察任务的是两架专门改装、隶属国防威胁减少局(DTRA)的OC-135B,俄罗斯观察机最多,包括一架图-154M、一架图-214ON和五架安-30,但机龄、观察效果、飞行品质等参差不齐。再看别国,加拿大、法国共享装有SAMSON观察吊舱的C-130H观察机,德国正忙着改装一架新的空客A319CJ支线客机充当观察机。财政拮据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都使用苏联时代遗留的安-30飞机,但机载观察设备是美国援助的,代价是“信息分享”。有趣的是,各缔约国间也可以租用对方的观察机,像瑞典从2002年以来就向别国出租萨伯-340观察机,共进行了75架次观察飞行。

条约规定,观察机进入某国飞行,至少提前72小时通报,然后双方协商飞行路线。一般来说,两个缔约国之间事先协调的飞行路线都不涉及对方真正的机密军事设施。观察飞行时,机上必须有被观察国军人(可派两名观察员、一名测量员、一名翻译)监督,防止对方更改航线或进行“计划外观察”。此外,机上还要有来自其他缔约国的第三方专业人员,对机上观察设备进行监督。观察机上的观察设备在进入和离开被观察国领空前,机载观察设备都须进行遮盖,而且遮盖物只能设在外部,以防飞机在入境口和离境口进行观察。被观察国向对方观察机提供机场进行起降、停留和加油服务,同时监督对方观察机拿掉观察设备的外部遮盖物,完全是一番“先小人后君子”的操作。

条约没有规定被观察国“不得对被观察设施采取伪装措施”,而且条约还要求观察机每次获取的图像情报应向全体缔约国公开。此外,条约还对每个缔约国分配观察飞行配额,其中“被动配额”是指每个缔约国作为被观察国必须接受的观察飞行架次;“主动配额”是指每个缔约国作为观察国有权进行的观察飞行架次。

很显然,条约最大意义是体现军事互信,鼓励各国军事活动透明化,并方便监督武器控制和其他协议的执行情况,获取对方真正军事机密的意义并不太大。

退约之后怎么办

给《开放天空条约》“釜底抽薪”的美国,不忘“甩锅”老对手俄罗斯。今年3月,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指责俄罗斯禁止美国观察机飞越其“飞地”加里宁格勒,甚至干扰其在第三国格鲁吉亚的观察飞行,直接违反了条约。近期,《福布斯新闻》更是披露总统特朗普对俄罗斯观察机曾飞越自己在新泽西州的高尔夫球场愤愤不平。5月21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公开的退约书面声明中称,如果俄罗斯完全遵守条约,美国可能重新考虑退约决定。

可是,纵观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一系列退约举动,“俄罗斯违约”纯属托词,根本原因是美国不想再受任何军控条约约束了。当前,美国正按照“第三次抵销战略”发展全新概念武器,包括高超音速武器、新一代陆基和海基洲际导弹、B-21隐形轰炸机等,其中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就多达八个,因此美国不愿在自己紧锣密鼓发展大批尖端武器的情况下让俄罗斯飞机过来“瞅瞅”。特别是俄罗斯从2019年开始执行任务的图-214ON观察机就装齐了条约规定的全部四种观察设备,性能超过美国OC-135B,令美国感到极不舒服。况且,美国拥有先进而完善的天基侦察系统、远程电子侦察机、高空无人侦察机,对《开放天空条约》的需求逐渐减少,相反,退约可限制俄方以合法手段进入美国领空观察。在美国鹰派眼里,尽管条约对空中观察有诸多限制,但俄机若是来得比较频繁,了解美国军备大致发展状况还是有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开放天空条约》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关联,一旦退出前者,将意味着美国不再延续《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从而彻底消除国际军控机制对自己的约束,让美国发展具有颠覆性的武器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而对世界来说,将会引发全球范围的军备竞赛,进而导致安全局势趋向恶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