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开始集体生活,几个大男生手忙脚乱终于挂好了蚊帐。“2个星期前我第一次自己洗了衣服!”数学班男生曹炫明感叹,原来,这么多年父母帮自己做了这么多事。尽管家离学校不算很远,可以走读,他还是选择了住宿生活,“人总归是要独立的!”
今天上午,上海中学高一年级392名新生报到,其中,约300人选择了寄宿生活。看着孩子走进学校,家长姚先生有些感叹,“住宿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能教会他如何与别人相处。希望他能一边学习,一边生活,在各方面得到提高!”
学生们拖着行李箱,挨个通过校门右侧的测温通道后进入校园。志愿者、老师们手里拿着口罩以备不时之需。出于防疫要求,学校将原先的6人间宿舍改为3-4人一间,并在一楼设置了独立的留观区。
鞋子在床底排列齐整,从桌面到窗框缝隙都应没有积灰,水槽里应没有积水……整洁如新的宿舍“样板房”,让新生们印象深刻。“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一丝不苟。”上海中学德育处主任杨嵘说,看似繁琐的内务整理规范,为的是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这将让他们终生受益。这也是学校在和英国、德国等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姐妹学校交流的过程中汲取的经验。
“龙门后浪——争做合格的上中人”,上午9:20,一场新生演讲比赛在大礼堂准时举行。经过8月25日和26日两天新生活动,同学们对高中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已经报了英语原版电影和CNN视听两门专业发展课。”毕业于上海外国语附属双语学校的李琬婷对新学期充满了向往。她对经济学很感兴趣,一眼相中了学校的财经社团,打算学习自己热爱的经济学。
高一年级副组长郭子瑜是名90后青年教师,姐姐般亲切的笑容让她一下拉近了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在她眼中,高一年级392名学生,想法不同、个性不同,学校举办校史介绍、社团展示、院士专家讲座、学长带领参观校园等丰富的新生活动,正是为了帮助他们预览高中生活,发现自己有可能在哪些领域创造奇迹。要开始独立生活了,这些十五六岁少年将要面临学业、生活带来的不小的挑战,郭老师介绍,为了给同学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撑,学校将为每个同学发放《心理辅导手册》。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从白天到熄灯始终开放。不问姓名、不问班级,心理老师愿意做随时倾听学生心声的“树洞”,并为每一个青春的烦恼保密。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