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书法 “道不远人”(上) “阿姐,阿姐” 记虹口业大的名师 西沙海战永远屹立的丰碑
第14版:夜光杯 2020-10-16

“道不远人”(上)

白子超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子思论“君子之道费而隐”之后,杂引孔子语录以证之,进一步展示君子之道。上引为第一则前半部分。

“道不远人”,简单译作道理不脱离人生,大致可以成立。也就是说,指导思想、指导理论、指导纲领等等,皆因人而生,为人而立。以孔子之道为例,其主要的文字表达就是《论语》,全书讲了什么,被问者十有八九会回答“怎么做人”。子之学,即人学;子之道,即人道。

所谓“为道”,自然包括求道、学道、立道。如果远人,脱离人的生产与生活实际,似前文所述“素隐行怪”那般,那么追求的与得到的东西一定是非现实的,或冷僻,或怪诞,或玄虚,都没有实际意义,都不可以作为指导理论。“为道”另一重要含义是行道,实践正确的人生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核心表现。这是世间一切有志者的追求。如果远人,脱离现实生活,抛开日常言行,而好高骛远,故作艰深,则难免成为玄想家、空头理论家、思想巨人行动矮子。此种“为道”,或许是其本人所需,但与他人毫无关系,对社会亦无益处。由孔子议论忽然想到今人所言“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两者挂钩,应该并不牵强吧?

宏观地看,古今中外之道不一而足。就在孔子宣扬儒道之际,其他的道也在生成、传播;到战国时代蔚为大观,所谓百家争鸣是也。这些道内容各异,多数都不远人,都有各自或多或少的信奉者。时至近现代,“主义”更是多如牛毛,反映了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财产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思想觉悟之人群的不同利益诉求。故同为道不远人,但其主旨却大异。其中,有一种主义比较全面、深刻地剖析了人类世界的现象和本质,而且替大多数人着想,为大多数人指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其在世界东方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是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夺取政权以后又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近年更是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标识,是无比正确、深刻、宏伟的“道不远人”!一切不以十四亿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规划、决策,都不可以成为中国之道。

拉回思绪,看孔子下面如何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出自《诗经·豳风·伐柯》。豳,音宾,地名,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伐,砍伐;柯,斧柄。则,法则、规则、准则、标准。两句诗直译:砍削斧柄砍削斧柄,它的标准就在眼前。孔子借着诗句发挥说:拿着斧柄砍削新的斧柄,如果斜眼去看,总是以为两者相差很大。睨,音匿,斜视。孔子是正话反说,意思是以手中现成的斧柄为标准,要准确地砍削,不要看走样了。

“伐柯”是比喻,要说的是“治人”。而所谓“以人治人”,犹如“执柯以伐柯”,不要出偏差。就是说,以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原则,作为教导、管理众人的原则。(另有一解:让好人示范来治理众人。)“改而止”,有毛病的人改正了,“治”就停止。这是说治理要适度,有分寸,特别如前文“宽柔以教”那般,出于仁心,待人宽柔。“改而止”,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运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