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距离“双11”不到一个月时间,但在不少网商平台,各种“双11价”已经纷纷出炉。然而,在这些“双11价”中存在着不少的猫腻,对于准备“薅羊毛”的消费者来说,更要提高警惕。
各大电商平台的预热真是热闹,新闻客户端,电梯广告牌……线上线下投放广告,而价格优惠依然是最大的卖点之一。但一到“双11”:折扣优惠券、红包叠加、满减、购物津贴……每个优惠价背后都是烧脑的奥数题,还有些商家通过“虚构原价”“先升后降”“捆绑销售”等方式,弄虚作假,没有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优惠价格”,不仅花的价钱有可能比平时还要高,而且还会买回来一大堆不需要的商品。自2009年一些电商平台商家利用“光棍节”做一些促销活动,创下了很高的消费额以来,“双11”购物节遂被叫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的消费趋势、新的消费领域、新的消费模式不断涌现,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双11”对促进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
零售的竞争,无论形式怎么变,核心还是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今年的国庆长假见证了零售业的加速复苏和发展韧性,即将到来的“双11”,要想使得疫情过后的消费力持续释放,关键还是需要健康、公平、透明的电商平台生态,真正服务好消费者。不要年年都跟大家玩数字游戏,告诉他们真正的优惠幅度,服务好一个个具体的人,正是新商业文明的特征。
疫情过后的首个“双11”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如何留住消费者,如何提供给他们更好的产品,如何给他们更好的客户体验,无论是商家,还是电商平台,促销手段都应拿出最大诚意,直接完成营销规则删繁就简,大幅降低消费者获取低价的难度,实现销售效率和服务体验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