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八天高难度“行走”,喇格纳小学昨天“搬迁”至新址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本报讯(记者 裘颖琼)历时18天高难度“行走”,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地块内的喇格纳小学旧址建筑,昨日下午1时多顺利“搬迁”至新址地下室顶板上。据项目总承包方上海建工一建集团介绍,此次平移工程完成了向西北方向弧线形一次整体旋转20.97度,位移61.7米的“大挪动”。
昨天中午12时多,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幢总重约7600吨的老建筑下方安装了多只蓝色“小脚”,正等待平移到最后指定位置。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副总裁花力告诉记者,这198只“小脚”是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装置,每个可提供200吨竖向承载力,通过分成A、B两组,调整步履行走器的角度和行走速度,来实现灵活走位,达到一次整体旋转的效果,原理就如同人左右左右向前迈进一样。“相比常规的拖车平移或装轨道平移方案,采用步履行走器平移安全性更高且造价更低。整个平移过程无人化操作,既节约人力,又提升了速度,比先旋转后直线平移至少节省3天工期。”
此次平移难在哪里?花力表示,以往平移的建筑大多是矩形建筑,而喇格纳小学校舍总体呈T字形,共5层,是一幢异形建筑,容易在平移过程中产生扭转变形。此外,在校舍原址下方还有一个上世纪70年代地下人防结构,在平移前要进行保护性剥离。项目部根据平移方案的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工艺成熟可靠、风险可控的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装置,在原址提升70厘米后一次旋转平移到位的方案。
2019年9月,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动工建设。因地块规划需要,喇格纳小学需要从原址“搬家”。这座建于1935年的老建筑,解放后一直作为学校建筑使用,曾是比乐中学、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校舍,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这幢老建筑将全面细致地修缮,未来计划用于非遗保护、文化教育、文创孵化等。
记者获悉,此次平移工程创下了多项行业新纪录:上海第一次采用步履行走器平移的文物建筑;上海第一个T形结构保护建筑旋转平移工程;上海第一次采用弧线旋转一次到位的平移项目。
将保护建筑整体移动不算新鲜事。从上海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外滩天文台开始,四明公所、玉佛禅寺、刘长胜故居、上海音乐厅、查公馆等老建筑依靠平移这个大招被保留下来,且焕发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