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赫鲁晓夫与苏联大飞机 见证“北极熊团”末日
第19版:军界瞭望 2020-10-19

赫鲁晓夫与苏联大飞机

安-12大飞机至今仍在服役

赫鲁晓夫听取安-8飞机模型介绍

作为研制出世界上最大飞机——安-225“梦幻”的单位,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在苏联时期只是名不见经传的科研集体,但国家领导人的一次视察和一个突如其来的要求,却使其命运发生改变,并成就了“大飞机专业户”的传奇。

模型上的“小秘密”

20世纪50年代,苏联航空工业群雄并起,安东诺夫领导的第153设计局是最年轻的团队,他们提出与“老大哥”单位迥异的安-12大飞机方案,采用四台未被验证的涡桨发动机,风险很大。正因为如此,安东诺夫局遇到很大的体制内阻力。

1955年夏,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展开“劳动集体之旅”,视察多地后来到基辅,特地去安东诺夫局视察。这一安排是有历史原因的,早在1947年,安东诺夫开发的安-2轻型运输机在基辅投产,在此工作的赫鲁晓夫就发现安东诺夫的才干,建议他把设计局都搬来,形成航空基地,安东诺夫毫不犹豫答应了。多年后,已主政全国的赫鲁晓夫希望亲眼看看安东诺夫干得怎样。

安东诺夫当然有准备,他为领导人准备名为安-8的运输机模型,样子做得栩栩如生。这里面隐藏小秘密,安-8是安-12的“缩小版”,从气动布局到动力都一样,只有尺寸小一号,发动机从四台减为两台,目的是先试探赫鲁晓夫的态度。没想到,第一书记对安-8很有好感,特意问国外有无类似产品,安东诺夫表示,美国有一种在研的C-130军用运输机,能飞越整个欧洲大陆,“我们也能达到它的技术,但前提是给飞机装上四台涡桨发动机,就跟C-130一样”,这才是交流的关键。赫鲁晓夫当即下达指示,安东诺夫局可以搞四发大飞机,而且空军和民航都需要。一下子,束缚在安东诺夫身上的“制度锁链”挣脱了,很快安-12大飞机问世,从此服役六十来年,至今仍活跃在世界各地。

再次视察扭转乾坤

1959年7月31日,赫鲁晓夫再次来安东诺夫局视察,这一次被改变的是安-12的衍生版——安-10客机的命运。原来,安东诺夫提出“一机两型”概念,即保留军用运输机机身、动力、起落架等,只调整内部设备和机尾就能化身客机,方便飞机转产和降低成本。但这种设计在苏联航空界被视为“离经叛道”,安东诺夫受到很大非议。

赫鲁晓夫再次到访,让安东诺夫很兴奋,特意把安-10作为介绍对象,而且让第一个用它载客运输的飞行员马卡罗夫来解说。马卡罗夫盛赞机舱宽敞,乘坐舒适,尤其能在跑道不长的机场飞,不料赫鲁晓夫突然冒一句:“这么说,安-10没缺点喽?”马卡罗夫回答,缺点是靠近螺旋桨的机身蒙皮抖动幅度大,噪声较强,赫鲁晓夫点点头,转身找安东诺夫,后者马上凑过来,报告说他们已弄出一种仪器,让螺旋桨运转实现同步,从而降低抖动和噪声。

让人意外的是,赫鲁晓夫没弄懂螺旋桨同步法的本质,就突然给专家出主意:“找一块这么宽(两手掌间距约300毫米)的铝板,不对,是这么宽(把两掌间距拉大到400毫米),绕着机身包个圈,这不就把问题解决了。”说完,他哈哈笑起来。后来,设计局真地按指示做了铝圈,没想到包上后,噪声问题更强烈,不得不改回安东诺夫的技术路线。

但不管怎样,赫鲁晓夫真心喜欢安-10,当场指示民航总局加快引进,而且别的部门“能买尽量买”。安东诺夫局之所以一步步成为全球瞩目的航空企业,制造出一款款重型甚至超重型运输机,其中就有着赫鲁晓夫倾注的心血。

常立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