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养老服务4项实事超额提前完成 全球咖啡香飘上海滩
第4版:上海新闻 2020-12-07

全球咖啡香飘上海滩

众多“进博同款”落沪 壮大千亿级朝阳产业

1 “埃塞酋长”咖啡落地上海 孔明哲 摄

2 牙买加蓝山咖啡入驻虹桥品汇 张钰芸 摄

3、4 2020上海咖啡大师总决赛用参展进博会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作为比赛豆

■埃塞俄比亚、牙买加、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尼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在进博会上展示咖啡产品

■三年间,越来越多全球精品咖啡走进上海人生活,申城已有超10000家咖啡店

从首届进博会开始,来自埃塞俄比亚、牙买加、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尼、泰国、意大利、日本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就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展示咖啡产品。三年间,它们为更多中国消费者所熟知,更以各种形式成为上海街头的一杯好咖啡。

上海有超过一万家的咖啡店,是全国咖啡店最多的城市,无论是清晨,还是午后,街头巷尾都能偶遇咖啡香。小小一杯咖啡,背后既是一个千亿级的朝阳产业,也是一座城市的海派文化基因。全球各大产区的咖啡豆云集上海,更让这股浓香融于城市气质之中。

进博会亮相

全球咖啡同竞技

第三届进博会上,各种咖啡备受关注,堪称全球精品咖啡的竞技场。有世界上最贵的咖啡之一,来自东帝汶企业的猫屎咖啡,也有连续三年参展的牙买加蓝山咖啡,还有新晋网红哥伦比亚“瑰夏”咖啡,初探中国市场的多美尼亚咖啡等。采购商也因此将“购物车”装得满满的,仅绿地贸易港就把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件咖啡产品,上架到了旗下的35家G-Super绿地优选上海门店。

拉丁美洲是全球咖啡主产区,有着众多走精品路线的中小咖啡生产商,其产品大多出口欧美国家,如今却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享有盛名的牙买加蓝山咖啡连续三年参加进博会,上海沃伦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文勇说,蓝山咖啡的甘、酸、苦三味搭配均衡,为全球咖啡爱好者所追捧,第二届进博会上,牙买加总理霍尔尼斯向习近平主席推荐了蓝山咖啡后,产品始终供不应求。

“我们在第三届进博会前进口的一托盘咖啡产品全部卖空了。”在绿地贸易港的“墨西哥之家”,墨西哥亚太商业联合会会长山姆·马尔多纳多告诉记者,除了咖啡豆,墨西哥传统风味的咖啡粉里会加入核桃仁、肉桂、巧克力等,形成不同的风味,经过进博会上的推介,已经有不少经销商和超市感兴趣,预计最快会在年底前上架。“品牌商也在考虑,一旦销量做大了,计划出口墨西哥的生豆,在中国投资生产咖啡产品。”

上周六的虹桥品汇,2020上海咖啡大师总决赛正在进行中,选手们使用的比赛豆来自埃塞俄比亚,正是参加了两届进博会的“埃塞酋长”。该项目负责人沈华告诉记者,考虑到评委们要喝一整天的咖啡,他们特地拼配了一款口感偏酸的咖啡豆,而在不久之前的上海“四大品牌”咖啡职业技能大赛上,则直接使用了进博同款“邃谷”作为比赛豆。

“20多年前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主要以生豆为主,在消费市场的知名度不算很高。”沈华说,“埃塞酋长”在参展第二届进博会后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是从农产品出口商向咖啡品牌商转换的巨大变化。“第三届进博会上,我们在6天展期中送出了6000杯试饮的咖啡,更在线上的直播平台和线下的咖啡店里卖出了1200包咖啡豆,这都是进博会带来的红利。”

洋咖啡落地

上海市场有知己

上海普通市民对咖啡的接受度之高,是国内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街头巷尾的咖啡店里,既有外带一杯美式咖啡的年轻白领,也有手捧拿铁侃侃而谈的中老年人。在大众点评网搜索上海地区的“咖啡馆”,会出现约17507个结果。从2015年底,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披露沪上咖啡馆约为4000家左右,到如今妥妥地突破万家,上海滩上的咖啡香因为进博会而愈发浓郁。

“没有想到,上海市民最爱买的不是咖啡粉,而是咖啡豆。”采访中,山姆·马尔多纳多难掩惊讶,他告诉记者,来到绿地贸易港选购“进博同款”的上海市民中,不乏叔叔阿姨辈,他们普遍选购咖啡豆,自己回家现磨现泡。“阿姨说不能喝‘三合一咖啡’,喝清咖更健康也有品位。上海咖啡文化的成熟度可见一斑。”

第三届进博会上,意大利德龙家电有限公司全球首发了一款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冰咖全能机,型号为D3的咖啡机售价超过6000元,如今仅在京东就做到了月销150台。但德龙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宗延平告诉记者,相比家用咖啡机每年30%的增长速度,商用咖啡机在中国市场是以倍数级增长的,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精品咖啡馆出现在了上海街头。“上海的咖啡文化正走向精品化、个性化。尽管我们不是咖啡的主产区,却有望像意大利、澳大利亚一样逐渐形成有代表性的咖啡产品和咖啡文化。”

在虹桥品汇,一包227克的牙买加蓝山咖啡售价749元,平均每杯的成本就要四五十元。尽管价格不菲,却依旧被咖啡爱好者所追捧。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这座积淀了近百年咖啡文化的城市,有越来越多的中高端需求值得被满足。“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起源之地,还有很多原生种尚未命名,也不被消费市场所熟知。”沈华很期待,未来可以将这些独特的原生种带到中国,找到更多的知己。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