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作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如何进一步发掘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建议,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成立数字化“上海百年红色文艺精品工程”资料和数据中心,记录与传播城市红色记忆。
上海是一座红色资源十分丰厚的城市,自1921年7月至1933年1月,中央机关众多职能部门都设置在上海,长达12年之久,至今上海留下的全国认定的红色旧址遗址共400多处。可以说,上海保留了重要的红色文化核心资源,上海用好红色记忆、讲好红色故事与用足红色资源,亦是为全党与全国讲述“新时代、新征程、新成就”树立楷模的样板。
自2020年初开始,全市上下掀起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学习教育热潮。金江波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目前上海城市的红色文化数字内容转换率低;从事数字红色文艺创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欠缺,缺少真正理解红色精神内涵与红色文化特色的文艺骨干队伍。在他看来,需要用好的模式向世界传播好中国红色文化特质与中国精神,可借助数字化的便利性与数字国际一体化的优势,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把数据资源和国际交流合作开发,数据资源的跨境流动以及数字信息的全球性应用作为重要的对接平台和方向。
身兼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的金江波,非常关注红色文化中的创意传播,他认为,需要打破红色文化是属于传统的、继承的、过去的概念,“红色不仅仅属于过去,也是当下的,更是未来的。”他建议,培育与涌现一批新时代红色基因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用青年人认同的方式演绎红色精神,用青年人更喜闻乐见的的艺术手法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金江波建议,实施数字红色文化主题展馆工程,在红色传承工作中加入创新表现元素。以科技沉浸体验模式,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机械舞台等最新科技手段,建造具有高度震撼力和深度教育场景感的红色文化主题系列场馆,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红色文化教育体验空间,创造最具未来感的数字之都新体验,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目的地,将数据共享给市民与大众,更广泛服务于市民精神生活,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此外,金江波认为,还需要有机统筹红色文艺、红色文创、红色文旅的市场融合机制,为相关产品提供优厚的扶植配套环境与政策,为城市的新兴产业赋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 方翔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