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专题审议现场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国际数字之都,如何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健康上海,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大力弘扬城市品格……每位代表发言5分钟,说说未来5年上海发展新思路。昨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专题审议“十四五”规划草案,代表们纷纷迸发思想火花。
数字时代 管理要效率也要有温度
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上海该怎么做?126位代表参加这场专题审议,可见话题之热。
“一网统管,开创了数字化治理的新途径。但是数据集成效率,还有待提高。”来自城管执法领域的彭燕玲代表说,一网统管,统一什么,管理什么,怎么统一,怎么管理,都要想清楚,动态及时调整,应统尽统。以社区治理为例,居住安全、公共安全、物业管理……尽快纳入数字化治理,有效化解“见不到人、进不了门”的执法难题,需要“非现场执法”制度创新,“这些,可否在浦东先行试点?”
彭代表话音刚落,刘中民代表就接过了话题,“健康上海,医疗信息网络建设亟待纳入一网统管,而不是各个医院各自做数字孤岛。”三句话不离本行,来自东方医院的刘代表关注智慧医疗。如何避免重复检查、重复治疗、重复问诊,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这些目标,刘代表的意见是——智慧医疗,先要“一网统建”,再纳入“一网统管”,数据共享,结果互认,优化治疗。
“电子支付时代到来了,很多人不去银行了,无接触的金融服务,倒逼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金融服务,数字化也要有温度。”来自金融领域的毛玉华代表说,普惠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抗疫,促进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银行服务也在借助技术创新,帮助老年人等群体使用金融数字服务,一起跨越“数字鸿沟”。 首席记者 姚丽萍
“一根火柴”点亮城市吸引力创造力
“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专题审议会的议题之一。14位代表先后发言,聚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消费、规划公共文化空间、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等角度,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资源之一,也是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市人大代表陈岩认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她建议,上海可以规划更多文化消费类节日,打造特色与影响力兼具的创意市集,发展更多文创项目,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市人大代表王为松从“父亲考验三个儿子如何填满房间,大儿子搬了一屋子火柴,老二用棉花填满,小儿子只点了一根火柴,便轻松照亮房间”的故事谈起。他说,城市建设也需要“一根火柴”,这根火柴就是书香文化,温馨明亮,点亮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此外,“保护文化遗产,不要忘记乡村!”市人大代表余思彦呼吁,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乡村的宝贵文化资源。 本报记者 杨欢
浦东发展 建立“一网通商”“黑灯工厂”
“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专题审议话题。市人大代表建议,浦东要加快建立“一网通商”“黑灯工厂”等,助力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市人大代表叶青第一个抢到话筒。“我建议打造法治浦东升级版,为更深层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他认为,要结合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引领区目标任务及浦东的实际情况,加快研究制定浦东法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要聚焦重点领域环节,加强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
“浦东要做强创新引擎,应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好‘金字塔’的基座。”市人大代表王志敏建议,浦东“科学研究-技术发现-产品研发-高企发展”的完整创新链条要更加健全,还需继续提升研发投入力度。此外,浦东除了做好金牌“店小二”,也要体现高水平的引领和组织能力,在学科交叉推动创新中成为“领头羊”。
数字化转型,在专题审议中被频频提及。市人大代表刘正东建议,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建设中嵌入特殊资产交易平台,立足上海浦东,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市人大代表陆风建议,浦东要加快建设“一网通商”,即把政府数据和市场数据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标准化平台,为各行业提供数字赋能。同时,浦东还要加快建设和引进“黑灯工厂”,即百分之百无人化制造。
首席记者 宋宁华
市民健康 公卫人才队伍建设很关键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建设”专题审议中,如何构建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守护上海这座城市安全和全体市民的健康,代表们献计献策。
第一个发言的屠涵英代表直奔主题,就已经施行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提出了建议,“实施中要有前瞻性思考,为可能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留足法律资源。”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很多代表关心的内容。钱菊英代表建议,从重视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做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专业人才留在疾控中心等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部门。丁明代表建议,重视疫情常态期间市民的心理健康,要建成一支强有力的精神卫生队伍。崔明代表建议把公共卫生的管理人员铺入到人群最小的单元。
吴修忍代表从体育和卫生融合发展的角度建议,“我们要将预防关口前移,实现医疗卫生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为中心,医疗、体育、教育等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实现体医、体养融合发展。”陆思嘉代表则建议通过促进科创中心建设和卫生防控体系的融合,促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得到市场的推动。
刘民钢代表建议,尽快修订完成出台上海的中医药条例,推动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结合,守正与创新并重,让中医药在健康上海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屠瑜
唤醒“上海制造”破高质量发展困局
如何强化“四大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上,许多代表提出,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要从国家战略上进一步思考上海制造业发展的定位和布局。
朱国宏代表建议,上海制造业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不仅要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开放枢纽门户方面发挥作用。在产业布局中,既要调整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制造和成套设备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又要重点布局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谋划一体化跨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
韩若冰代表说,要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产品,加快探索国有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国企是上海一张王牌,推进本地国有骨干企业与所在产业链中的优势中小企业协同合作,联手取长补短,为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重动力。
朱柯丁代表发问:“我们曾经创造的’特斯拉工厂’神话,能不能用在我们自己制造业上,用在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身上。”他建议,要用最快的速度,巩固制造业的市场占比,防止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用最快的速度,培育出本土创新型领军型企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用最快速度,唤醒沉睡几十年的“上海制造”,真正加入到产业升级、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打造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的“三高”制造业。 本报记者 叶薇
“五大新城”期待放权赋能
“五大新城如何发力,事关上海城市发展空间,事关上海经济发展后劲。”1月25日下午,“推进‘五个新城’建设 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专题审议会现场,王振代表第一个“抢话筒”。王振代表指出,五大新城之间要有产业分工,围绕各个新城特色在土地项目、创新、人才、财税等方面推出积极有效的区域差别化政策。
他还特别提到了放权赋能。“是否可以把放在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也面向各个新城?是否可以对标昆山、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做法,他们有多大的自主权和先行先试权,我们也赋予新城多大的自主权和先行先试权,把更多土地出让金留给新城建设。”
“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许银章代表建议,应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科学布局。
沈丽娟代表建议,上海应大胆突破,针对地域和产业特色,设计人才梯度发展及差异化引流方案,为新城发力落实人才保障。“毫不讳言,人才已经到了抢的阶段,五大新城的发力,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和留用是关键。”
池洪代表提出加速城际交通,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快落地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之间、新城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通道,不断健全五大新城的立体交通网。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