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手拆解反坦克地雷引信
战斗工兵在混合雷场探雷
作业手扫开雷体表面飞浮土,同时注意雷体下面是否还有“机关”
“敌”工兵提前布设地雷,拦阻我军进攻
战斗工兵给已发现的地雷插上标志,提醒后面的战友规避
龚迅/文 尚文斌/摄
战争历史上,地雷、三角锥、轨条砦等障碍物一直是海军陆战队抢占水际滩头的主要麻烦,为顺利抢滩登陆,中国海军陆战旅都配有专门的破障连。不久前,海军陆战队某旅破障连开展野外扫雷训练,重点就设置混合雷场、探雷器材使用、局部挖掘、全面挖掘、排除地雷等实战课目专攻精炼,相关镜头展现了他们的专业与勇敢。
破解迷局
尽管当今高精尖武器层出不穷,但地雷作为最廉价、最高效的武器从未退出舞台。从1903年俄国制造出第一种制式地雷以来,它在历次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越战期间,美军33%的伤亡都是地雷造成的。
按照用途,地雷可分为反步兵雷、反坦克雷和特种雷。最常见的是反步兵雷,若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爆破型反步兵雷和破片型反步兵雷,前者可埋于地下或设置地表,后者常见的有跳雷和定向雷,反步兵雷通常使用压发引信、绊发引信和松发引信,有的甚至还有反拆除引信,一旦剪断绊线,立即爆炸。而反坦克雷常用压发引信、震动引信、声引信、磁感应引信等,有的探测到发动机声音就引爆,有的因履带车经过地面产生的振动就会炸,更有的感应到大型金属也炸……具体到两栖登陆作战,敌人主要在水际滩头布雷,相比内陆布雷,存在三大特点:一是沙滩比较柔软,容易下陷,须给它安装水泥基座,工兵发现水泥基座就相当于发现地雷;二是海水腐蚀性强,提前布雷易被海水腐蚀,一般不会提前太长时间布设;三是海滩一般也是渔民生产生活区,为避免误伤,海滩雷区通常有明确标示,且不装引信,直到开战前才安装。
此次训练中,陆战队工兵所碰到的主要是反坦克雷,这种场景显示他们主要为陆战队装甲车辆开辟通道。关于对付反坦克雷,普通人常常有三大迷思:
第一个,人踩到反坦克雷没事吗?许多资料说反坦克雷的压发引信需要几百公斤压力才会引爆,所以步兵踩到反坦克雷危险不大。其实,雷体处于质量有效期或许还好,但碰上机械弹簧老化的过期雷,还有那些为证明反坦克雷“踩不爆”而在雷上反复蹦跳的“好事者”,那就大概率要出事,外军就曾有过教练为展示反坦克雷“安全性”而在上面蹦跶,结果发生群死群伤的悲剧。
第二个,踩雷后有没有抬腿自救时间?像《集结号》等战争片里,都有倒霉蛋踩雷的镜头,常见的自救做法是主人公一动不动,原因是踩到的雷必须松开脚才会炸,于是旁边的老兵用刺刀插、脱鞋、压石头等手段“骗”过地雷,实战中很少有这种抬脚才爆炸的松发雷,因为设计者没必要给触雷者这个抬脚的时间差。一般情况下,狡猾的敌人常常给反坦克雷“搭配”一枚松发雷,这实际是对付工兵的诡雷,它藏在反坦克雷下面,如果一不小心只取走上面的雷体,那么下面的松发雷就爆炸……所以,别被电影里傻乎乎的抬脚情节骗了,当排雷工兵真的要“胆大心细”。
第三个,为什么不让扫雷坦克和扫雷火箭上呢?平原地带,大型扫雷火箭能在雷场里炸出大路,扫雷坦克用扫雷犁、扫雷辊、扫雷铲扫除大部分地雷。但这些重型扫雷器材都有其弱点,像扫雷火箭是靠炸药冲击波引爆地雷引信,对防爆引信就没有作用,如果用车辆机械扫雷激活压发引信,但面对藏于海滩的地雷,且不论这些“扫雷大块头”能否第一时间开上去,更因地质松软,无论如何都有遗漏,必须人工实施探雷和排雷。
经典动作
从陆战队训练画面可以看出,两栖战扫雷大体讲究三部曲:
工兵与地雷作斗争,首先要发现雷区。雷区一般能在战斗打响前就发现,而非战友触雷后才暴露,手段是观察敌方有无诸如地雷监视员等人员定期在可疑区域晃荡,或盯着敌方巡逻兵是否刻意避开明显的通路,也可以留意土壤色泽是否有不协调之处,或者地面有无奇怪的裂纹。
发现雷区后,工兵分队派出探雷兵,他们过去主要用金属探雷器,但现在不少地雷采用塑料壳体,于是增配了电磁感应探雷器、冲击脉冲雷达探雷器、谐波雷达探雷器、红外成像探雷器等等,让各类地雷无处遁形。发现地雷后,探雷兵在信号最强的位置(即雷体中心)插入标示旗,以便排雷兵处置,或让战友避让。需要强调的是,紧急时刻,若探雷器用光了,理论上用刺刀或探雷针也能探雷,因为正规埋设的地雷距地面都有一定深度,只要探测次数够,总能发现。
如果只是徒步的步兵分队通过,而且时间紧,步兵绕过标示旗,一个人踩一个人的脚印就能通过,但如果需要工兵排雷,那就不止取出引信或剪断绊线这样费时危险的方法,他们可以用直列装药爆破,或拿专用地面固化剂,将地雷和土壤全部固化,使其不会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