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从放牛娃到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第20版:新民海外 2021-03-01

从放牛娃到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6年在汉堡工大举办的中德工业生物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曾安平(第二排右四佩戴蓝色条纹领带者)等与学员合影

曾安平获得教授资格后和导师Deckwer教授合影

文 钟文君

在德国华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在德国高校工作的教授。他们是德国社会的精英,更是华人社会的佼佼者。成立于2006年9月的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发展至今已有70多名会员。2019年,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曾安平被推选为该学会主席。2020年,曾教授当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华人教授,多年来,曾安平除了潜心科研,还和中国多所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培养和指导了20多名中国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大学及中科院科研骨干,乃至走上领导岗位。

1

第一次知道德国,是在江西农村

曾安平1963年生于江西吉安,小时候随父母下放到农村,砍柴、放牛、打猪草之类的农活都干过。他在赣江支流禾水之滨放牛,一大片绿色的草地,把牛往那儿一赶,只需要提防牛儿越过防洪堤去啃食庄稼,便可尽情地去游戏玩耍。多年后回忆起来,曾安平说,家乡那河边的绿草地仍是他心中最美的世外桃源。

十年动乱中,曾安平家中的藏书基本被烧光,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勉强保留下的几本书籍中,有一本恩格斯著的《反杜林论》。在这本书里,曾安平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个地方叫德国,那里出了许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但对那个年少的曾安平而言,德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1976年9月,曾安平上了高中。在“半工半读”了不到两年后的1978年,中国正式恢复高考,15岁的曾安平成为全校2位考上本科的学生之一。在二线的省城大学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靠着一流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努力,曾安平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习石油化工,并于1984年提前获硕士学位。

1986年,曾安平获得赴德国深造的机会。1990年,在布朗瑞克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raunschweig)拿到生物化工博士学位,随后就职于德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GBF,赫姆霍茨传染研究中心前身),直至2006年,位至实验室及研究组负责人。其间,他还先后在澳大利亚CSIRO(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工作了一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2000年,曾安平获布朗瑞克工业大学教授资格。2006年,被聘为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生物过程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等职。

曾教授特别谈到他在去了澳大利亚之后为什么又回到德国。上世纪90年代,他携全家在澳大利亚美丽的海滨城市吉朗(Geelong)工作,享受拥有阳光沙滩的轻松自在生活。离开德国快一年,有些“乐不思蜀”的他连续收到两封来自德国导师Deckwer教授的信,催他做决定,何时回德国继续做科研。德国的大学教授席位有“小王国”之称,教授有权决定这个“小王国”内的一切事务,科研教育有着充分的自由,这对曾安平很有吸引力。导师给了曾安平一个在GBF的永久性研究人员的位置。这是GBF历史上,该职位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给予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最终,在导师的几番催促下,曾安平决定带着家人重新回到德国。

2

应聘教授职位曾多次“折戟”

回到德国,第一步要做的是拿到教授资格。

曾安平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业生物技术”,即利用微生物从可再生资源生产人类所需的能源、化学品、食品及材料等的技术。不过当时,“工业生物技术”这个词尚未被正式提出,属于冷门。最受重视的是以动物细胞为对象的生物医学技术,曾安平对此也有兴趣,便自作主张开辟了第二战线。第一篇有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论文让导师高兴不已,便给了他不少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而在写教授资格论文时,他选择了当时冷门的工业生物技术。如今,工业生物技术在全球可谓炙手可热。

不过,曾安平第一次应聘教授职位却是以失利告终。欧洲德语区大学有一个传统,正式教授席位通常全球招聘,唯独不能从本校招聘。2000年初夏,曾安平跑到同属于德语区的奥地利一所著名工科大学应聘教授兼某研究所所长。曾安平顺利通过第一轮面试。在第二轮面试中,招聘委员会有人发问:(如果)作为研究所所长,你对这个研究所有何考虑?曾安平尴尬地卡了壳,沉默了好一会儿后,轻声地答道:“我只想当教授,不想当所长。”曾教授回忆道,也不知道当时怎么会鬼使神差地这样回答。缺乏底气的神情在招聘委员会面前暴露无遗。第一次应聘就这样被判了“死刑”。

曾安平后来回想起那次应聘,认为自己当时还真不够格。在那之前,他一门心思扑在专业上,而且正忙着准备教授资格的论文和答辩,而忽略了对于专业以外能力的培养。在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高校,教授席位不仅仅要求应聘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很好的科研管理者和组织者,还要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曾安平应聘教授之路,有过多次止步第二轮的经历。不过另一方面,这也为曾安平赢得了几年关键时间专心做研究,进入了系统生物学这个当时生物技术最新的研究领域,对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

为中国培养了三十余名科研人才

在德国华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在德国高校工作的教授。他们是德国社会的精英,更是华人社会的佼佼者。2006年9月,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在柏林成立,发展到目前已有70多名会员。2019年,曾安平教授被推选为该学会主席。

2020年,曾教授当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在德国,两院院士增选采取的是院士提名制,通过几轮评估后,交由院士大会表决。整个过程被提名人以及所在大学不需要也不能做任何事情。曾教授很高兴自己能入选工程院而不是科学院院士,因为这创造了纪录——此前,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已有一人入选科学院,现在两院都有了。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作为独立智囊团体,发挥跨文化桥梁作用,力促德中两国之间在高等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会也鼓励和扶持有志向的年轻华人学者在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发展。由教授学会发起的中德教授论坛年度会议,服务于活跃在科技和高等教育以及跨文化交流项目的学者及相关机构,轮流在中国和德国选择一所高校举行。曾安平教授也和中国同仁举办过几期中德工业生物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

多年来,曾教授和中国多所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有各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培养和指导了30多名中国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大学及中科院科研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曾教授的研究所现在有30多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5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后和博士生。

曾教授谈到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的不同特点时说,中国学生普遍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德国学生更为独立,更注重全面发展。曾教授表示,希望中国学生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自由度。曾教授自己就是从无机领域转换到有机领域再到生物,几个领域串连起来,融会贯通,对自己后来的科研有很大的帮助。

曾教授说,他很喜欢一句德国成语“Wo ein Wille ist,ist auch ein Weg”,大致意思就是“有志者事竟成”。他建议希望在学术界有所发展的年轻一代留学生,首先要做到学术扎实、过硬,其次提升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助于脱颖而出,得到认可。此外,要想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有建树,往往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年轻学者应尽早注意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作为一名生物技术教授,曾教授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最主要的是旅游及在自家花园种菜。同事称他在学校搞的是工业生物技术,在家里搞的是农业生物技术。自家的菜园,每年蔬菜可以自给自足。曾教授刚搬到汉堡时,自家花园还是块杂地,为了种菜,他到附近森林的一个垃圾堆拖了几十车的肥料土回来,邻居还以为是搬来了一位园丁,没想到是位大教授。

德国汉堡冬天很冷,为了冬天也能种上菜,曾教授还搞了一个暖棚,除了种菜,也准备顺便做些科学试验,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光合作用,做一个100%回收利用、零排放的示范基地。

人物名片

曾安平

笸德国华人教授学会主席笸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笸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兼生物过程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