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陈阿姨在骨科病房里 本版摄影 首席记者 陈炅玮
朱阿婆打扮得清清爽爽,唱起了《东方红》
要出院了,朱阿婆惜别陈阿姨
扫描二维码看陈阿姨的故事
首席记者 左妍
干了一辈子护工的陈太英没想到,自己在54岁的时候竟然以“护工陈阿姨”的身份“出圈”了。这段时间,她在普陀区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一对一照顾骨折且患有认知障碍的88岁朱阿婆,得到了阿婆家人的认可。阿婆的儿子朱健把她的故事写下来,发在自媒体上,这篇《护工陈阿姨》立刻刷屏,阅读量上百万,不少“打工人”含泪点赞。2月28日,记者走进病房,与护工陈阿姨和文章作者对话。
1 凌晨4点 轻轻哄睡老太
普陀区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挂着一块“上海申花俱乐部运动员创伤治疗中心”的铜牌,还有许多申花队球员的照片。骨科主任陈舰曾给国际球星登巴巴做过手术。护士刘丹说,阿婆年前摔了一跤,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由救护车送到这里,经评估可以手术。和家属充分沟通后,由陈舰给阿婆做了手术。
看到朱阿婆时,她正坐在床旁和护工陈阿姨聊天。银白色的发丝整整齐齐贴在脑后,虽身着病号服,但整个人打扮得清清爽爽。病友让她唱歌,她欣然答应。《东方红》唱罢,大家一起鼓掌。
朱阿婆患有认知障碍,术后第二天,儿子朱健为她请了护工,就是随机分派过来的陈阿姨。陈阿姨24小时服务,喂饭、翻身、擦拭、把屎把尿等。“这里有我在,你们放心好了。”她很快就把老太太的家人都催回家去了。谁知,次日凌晨,阿婆就吵得别人无法睡觉,护士不得不打电话让儿子快来解决。
“4点多接到电话,一开始担心是什么坏消息,得知只是母亲吵闹,我悬在嗓子眼的心,放下了。起身穿衣匆忙赶到病房,发现母亲已经睡了,而我只能向病友道歉。”朱健说,“陈阿姨安慰我,手术做完,麻药退掉,会疼痛、烦躁,再加上她脑子不清楚,哭喊都是正常的。”当朱健从病友口中得知,陈阿姨整晚都在小声哄睡,如同哄一个孩子时,他对这位素不相识的护工有了很好的印象。
刚开始,由于要睡在床上打点滴,朱阿婆有些害怕,总说胡话,哭闹挣扎,让朱健“快跑,不要被坏人抓住”,儿子听着于心不忍,但不知道该如何安慰。陈阿姨把他推到一旁,俯身替老太太擦掉眼泪,轻轻说,“别怕,儿子已经把坏人打跑了,过一会就来救你了。”
一番话,居然真的让老太太安静下来了。她又转头安慰朱健,“我干了20多年,见过很多病人。你母亲摔了,受到惊吓,现在又来到了陌生的环境,她会有些幻觉,会好的。”朱健点点头,十分感动,“一个农村大妈,用走心的‘谎言’,贴近了母亲的心,比我这个木讷的儿子,管用一百倍。”
2 想尽办法 伺候吃喝拉撒
陈阿姨身着淡蓝色工作服,个子不高,身材微胖。她说话很轻,双腿由于半月板撕裂,不能走太快,病房就是她的岗位,24小时待命。尽管活动区域不大,但她操心的事却不少——担心老太太坠床、担心吃喝拉撒……
吃饭问题,是朱阿婆术后面临的一大“困难”。朱阿婆年轻时当过兵,虽然现在的事记不住,但往事记得牢牢的。陈阿姨就带她“穿越”到了70年前,“我是司令员派来的,命令你把这碗稀饭吃下去!”
朱阿婆看到饭就条件反射想吐,说咽不下去。陈阿姨灵机一动,“你是党员吗?共产党员是最勇敢的,必须咽下去!”阿婆点点头,哭丧着脸,努力咽下了第一口。咽了两口,老太太又乞求陈阿姨,只吃三口行不行?陈阿姨马上摇头,党员要带头吃饭,最少吃十口!
“母亲带着哭腔向我求助,我实在不忍心,就转身走到走廊上去了。但我仍然能听到陈阿姨的‘命令’:任务必须完成,还有五口……最后一口……”朱健说。
一个头脑迷糊的老太,一个煞费苦心的护工,两个人居然把这出穿越剧演完了,一碗稀饭也吃完了。端着空碗,陈阿姨还大声说:“报告司令员,任务已完成。”
那些天,为了让老太太吃下饭保证营养,陈阿姨可谓拿出了十八般武艺。老太太不肯喝水,她怕时间长了尿路感染,就自己买来针筒,把水打进她的嘴里,令束手无策的朱健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之而来的是小便问题。20多天后,导尿管拔掉,护士要求阿婆尽快自己小便。这可难住了老太太,她不习惯,就是尿不出来。陈阿姨咨询护士长后,耐心给老人揉肚子,不断更换热毛巾,还通过水流声诱导老人自己小便,但阿婆依旧没有尿出来。陈阿姨一遍遍检查尿垫,一遍遍失望摇头。
到了晚上,朱阿婆的肚子鼓了起来,而按照医院的规定,陪护的家人不得不离开病房。“算了,重新上导尿管吧。”临走时,朱健已经十分疲惫、沮丧。可陈阿姨说她还想试试,让朱健放心回家。
凌晨,朱健的手机亮了,他收到一条微信,一共八个字:老太太已自己尿了。还有一个“耶”的表情。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朱健看了比中头彩还高兴。一个普通的护工,用默默无闻的努力,帮助病人解除了痛苦,也缓解了家属的焦虑。他说,那一刻自己甚至觉得,只有小学文化的陈阿姨,其信息表达的准确程度,胜过一个博士。
3 破烂门板 睡了二十多年
相处久了,陈阿姨知道了朱阿婆的生活习惯。老人因腿部骨折,康复期需锻炼,但她配合度不够,一站起来就喊疼,一屁股往下坐,怎么办?“我知道阿婆以前很喜欢唱歌,退休后是老年合唱团的,不如一起唱歌。注意力分散了,就可以站立锻炼更久了。”
可农村长大的陈阿姨只会几首老歌,唱不全,更唱不好。“没关系,你先唱,我跟着慢慢回忆。”朱阿婆说。
陈阿姨唱的第一首歌,是童谣《小燕子》,这首歌很快唤醒了朱阿婆的记忆,两个人一起唱了一遍又一遍。《东方红》《学习雷锋好榜样》……就这样,朱阿婆回忆起了五首老歌,唱得像模像样。在病友的夸奖下,她在这小小的病房里重拾了快乐。
但也因为朱阿婆唱歌,发生过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某天夜里,病友都已熟睡,阿婆突然深情地唱起《小燕子》,把人都吵醒了。但大家并没有抱怨责备,因为,护工陈阿姨和阿婆已经将她们深深感动了!“都是可以理解的,没关系!”一位阿姨反复对记者说。
朱健说,母亲不知道自己迷糊时的行为给病友带来困扰,清醒时也会觉得惭愧,不断向大家道歉。陈阿姨时常安慰她,让她不要放在心上。
今年,陈阿姨没有回江苏宿迁过年。老家有地,种小麦,但挣钱不多,无法供儿女求学。实际上,她已有十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每年只在农忙时抽空回家看看。白天,她在病房和病人几乎寸步不离,病人睡着了,才赶紧奔出去刷牙洗脸梳头,做点自己的事。
“面对病人,我们护工是没得挑的。派给我哪个就是哪个,我不怕吃苦,只想把病人照顾好,让家属满意。”这是陈阿姨最朴素的愿望。
夜深了,当老人睡去,当病房里回归宁静,她会把一块贴满胶带的门板搬进病房,轻轻搁在两张椅子上,拼成简易单人床,贴墙侧躺休息,也不脱衣,随时起身照顾病人。
这块木板多处开裂,油漆也已斑驳,陈阿姨躺上去腿都伸不直。“医院可以租折叠椅,但一年下来也是一笔支出,舍不得。医院同意我们自己想办法‘凑合’睡,我已经很满足了。”她吃得也很简单,常常是水煮蔬菜,就着米饭下肚,“能吃饱就行。”就这样日复一日,她辛辛苦苦了二十多年。
4 将心比心 终会收获真情
“陈阿姨的工作没有什么壮举,她干的都是普通事。但这些小事处处体现她的善良真诚,深深打动了我。”朱健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护工这个群体,也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一位底层打工者的艰辛。
陈阿姨的丈夫也在上海打工,他们有一对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已在上海找到工作,令陈阿姨十分欣慰。是的,这20多年,她把所有打工挣的钱,都用在赡养老家的老人和教育孩子,自己却“将就”了一辈子。现在,她的心愿已初步实现。陈阿姨说,再多辛苦几年,一家人住个大一点的房子,再想办法帮孩子们成家,她就此生无憾了。
来回医院的路上,朱健常常会想起陈阿姨,于是他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用手机敲出了一篇文章《护工陈阿姨》,发表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文章迅速引发热议,不断刷屏,更为陈阿姨找到了远在美国、失散多年的远亲。
春节前夕,朱健为了让陈阿姨和一对儿女团聚,便为他们在医院门口的宾馆订了一间房。陈阿姨知道后,坚持让他退掉。“那两天,陈阿姨只差和我翻脸了。”朱健说,最后,他只有顺从了陈阿姨。
普陀区人民医院的领导注意到了这篇帖子,也被这个普通劳动者深深感动,年前专门为她举办了一场小型表彰会,为她送上了大红证书,感谢她给大家带来的温暖。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当她接过证书后,却涨红着脸,硬是不肯收下奖金。最后,还是由她自己提出,将这笔钱平均分给全院的每一个护工阿姨,当作春节留下来的“红包”。她反复说,吃亏不要紧,不要占了便宜。
今年除夕,陈阿姨也是在医院度过的,儿子女儿都来陪她,带来了一堆熟菜、点心。陈阿姨很开心,拿起手机,打电话叫护工姐妹们一起来分享美食。尽管所有的餐具都是一次性的,床头柜代替了桌子,但对陈阿姨来说,能在春节见到一对儿女,已经很幸福了。她一个劲儿说,“够好了,够好了!”
“我的儿子女儿本来就很懂事,现在看了朱先生的这篇文章,他们更懂我的工作了,都劝我别太累了,对自己好点。”陈阿姨说。
朱阿婆手术后,经历了漫长的康复期,近期即将出院回家。朱健一家也将惜别陈阿姨,他说自己十分不舍,又要重新寻找住家阿姨了。他的文章发出后,后台便有了五花八门的留言,网友们说起自己遇到的护工、阿姨,有好有坏。“陈阿姨是医院随机派给我们的护工,没想到就这么好。我不知道那些换过许多任阿姨的雇主究竟经历了什么,但希望大家都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会收获更多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