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一家人用5分钟排演一台戏 “看见”岭南风情 “照见”理想火光 新淮剧演红色经典如何出新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3-19
从《党的女儿》到《寒梅》

新淮剧演红色经典如何出新

《寒梅》舞美效果图

邢娜(左)在彩排现场

一代淮剧大家筱文艳的“昏沉沉耳边犹闻枪声响”至今仍广为传唱,而唱段来源的淮剧《党的女儿》创作60余年来已许久未曾再演。4月23日至25日,由上海淮剧团重新打造的3.0版本《党的女儿》——都市新淮剧《寒梅》将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由国家一级演员邢娜饰演寒梅一角。

回归传统

“首演的那一天,你一定会感到很不一般。”担任本剧编剧的罗怀臻昨天在排练现场对记者说。早在1958年,电影《党的女儿》上映,上海淮剧团成为最先移植的剧团,当初由筱文艳担任女主角寒梅。1991年,罗怀臻参与了2.0版本的《寒梅》创作,由施燕萍主演。

在罗怀臻看来,都市新淮剧的理念就是由2.0版《寒梅》推动的,为《金龙与蜉蝣》等一系列剧目做好了理念和人才的准备,“虽然演出场次不多,但当时亮相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三次以同一个题材进行淮剧创作,《寒梅》恰恰反映了三次舞台艺术的转型。上世纪50年代,《党的女儿》完成了现代戏的剧场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寒梅》完成了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的转型;当下,又完成了向表演传统的回归。都市新淮剧系列让淮剧的生角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寒梅》则继承了淮剧旦角为中心的表演艺术传统。罗怀臻感慨:“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现代化拓展,又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寻找现代剧场中淮剧的身份,希望我们在追着《觉醒年代》《山海情》的同时,舞台艺术也能跟上步伐。”

感受精神

为了保持寒梅的舞台形象一致,邢娜在春节前剪去留了十几年的长发,寻找人物感觉。23年前她从江苏来到上海淮剧团,那时正是都市新淮剧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期,她一直对此心向往之,但罗怀臻对她说,还需要积累和磨炼。

在等待一部代表作的过程中,邢娜对淮剧的理解和认识也不断加深,“我时常在想,我们这一代淮剧演员应该做点什么,能否在舞台上呈现出我们的时代特色。”去年底,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将寒梅这个角色交给她,她一下子傻了,团长后面交待的事情,一点都不记得了。邢娜激动得哭了,自己等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在这部戏里,个体成为革命年代中的主角,信仰在情感冲突中坚守,以生命火种为舞台意象,重构革命叙事,激活了人们对英雄的再想象。去年初,上海淮剧团便启动了对剧本的研发、创作,几经打磨。今年3月,剧组主创主演赴瑞金、井冈山深扎采风,参观革命旧址,重走红军小道,感受革命精神。

初春的井冈山很安静,可邢娜的内心却激荡澎湃。艰苦的斗争环境,革命先辈敢于牺牲、追求胜利的精神,都让她震撼。“这种心灵的洗礼只有深扎在井冈山才能体悟到,《寒梅》的创作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邢娜说。

本报记者 赵玥

剧情梗概都市新淮剧《寒梅》取材于王愿坚小说《党费》,时间在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北上,中央苏区沦陷,梅花乡地下党组织由于叛徒出卖惨遭屠杀,寒梅侥幸存活,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已变节。为了保护游击队的安全,寒梅决定冒险进山。风雨途中,寒梅与丈夫同时上山,一个要保护革命同志,一个却要置游击队于死地。游击队终于化险为夷,叛徒得到了应有下场,寒梅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娓娓地、深情地对着初生婴儿细语叮咛,遥想着民族复兴的未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