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 华
气温越来越高,如果再加上湿度大,食物放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变质。宿食酸气,上海闲话中用“馊”来描述。这个“馊”字,在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宋代《传灯录》:“仰山曰:这里无残羹馊饭。”晋人李忱《字林》说:“饭伤湿热也。”伤,即是坏了。南北朝时顾野王在《玉篇·食部》上说:“馊,饭坏。”
在上海方言中,“馊”的用法也有拓展,已不单指酸气宿食的腐坏。沪谚用“馊气馒头冷粽子”来比喻“都不是好东西”。天气热的时候干活,出一身臭汗干了,后又出一身臭汗,反反复复,来不及洗澡,常被形容为“人都馊脱了”。那些做事吝啬、行为迂腐的人,常被形容为“馊酸”。而从“坏了”的原意引申,“馊”又可指“不高明”,对不高明的办法常称为“馊主意”或“馊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