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根据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的旧城改造依然是一项重要任务;但其改造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早先的棚户房了,上海市区成片的棚户区已经基本绝迹。回过头来我们要问的是:“棚户”是什么?该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对“棚户”的注释是:“住在简陋房屋里的人家”;《上海方言词典》对之有两释:“1.结构简陋、低矮的房子;2.居住在棚户内的人家”。
在古代汉语中,“棚”本来就是指简陋的蓬架或小屋。《隋书·柳彧传》中写道:“高棚跨路,广幕凌云”;唐代义浄《南海寄归内法经》中写道:“所有资生之具,并棚上安之。”于是,与“户”字搭配,就自然被理解为住户、住家。实际上,“户”最初的字义是门。东汉刘熙《释名》中写道:“户,所以谨护闭塞也”;明代魏校的《六书精蕴》说得更清楚:“凡室之口曰户,堂之口曰门;内曰户,外曰门;一扉曰户,两扉曰门”。因此,和表示“门”的“户”搭配的,早先是“蓬”而非“棚”。
蓬,指的是蓬蒿草;而“蓬户”则是指蓬蒿所编成的门。《庄子·让王》中描述安贫乐道的孔子弟子原宪:“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大意是说原宪住在鲁国的房子很小,屋顶盖的是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编的门透亮漏风,总之各种简陋。自此以后,“蓬户”一词便被历代文人用来形容住屋的狭小陋劣。南北朝的《后汉书》写窦章:“居贫,蓬户蔬食,躬勤孝养”;唐代戴叔伦有诗云:“遥夜独不寐,寂寥蓬户中。”宋代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明代何景明《东门赋》中写道:“朱棺而葬,不如生处蓬户。”其中的“蓬户”指的都是简屋陋室。直至现代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辞源》里,还只收“蓬户”而不见“棚户”。
“棚户”来自“蓬户”是显而易见的,自有“棚户”而“蓬户”逐渐隐入历史也是事实。虽然仍有贫富差别,毕竟用蒿草做房门的现象不可能再有,认可“棚户”为陋居就顺理成章。在上海话中,“棚”音近bang,“蓬”则读若bong,已然不再同音,“棚户”“棚户区”也读不回“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