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5日 星期日
民有呼  皆有应 社区通汇民意聚民智  社区事听民声惠民生
第12/13版:上海人民建议征集 2021-05-17

社区通汇民意聚民智 社区事听民声惠民生

小区石墩描上彩绘 季晟祯 摄

兑换活动深受居民欢迎 季晟祯摄

如今宝山20路班次稳定 徐驰 摄

老医护工作室里“高朋满座” 王军 摄

汇民意聚民智,宝山有“宝”,它就是居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移动终端——“社区通”。

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居村委为主导、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2017年,这个智能化治理“神器”上线了。575个居村全部在线,77.9万多名居村民实名加入,7.9万多名党员亮明身份……“社区通”成为了宝山区信息速递的窗口、思想教育的阵地、为民服务的平台、“四治”一体的家园,已累计回应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16万多个。

2020年9月,人民建议征集的“直通车”——“人民信箱”全新亮相。上线以来,收到居村民“微建议”2260个,已落地推进1871个,实现率达82.79%。

“社区通”是如何搭起“公众议事厅”,让一个个群众的“金点子”结出幸福的“金果子”?记者带你走进宝山区的居村,一起探寻“共建美好家园”的秘诀。

老街老小区 有了文艺范

建议

“美丽家园”改造让老旧小区换新颜,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常言道“细节决定一切”,建议对小区公共晾衣杆、小石墩进行“微更新”,通过创意绘画,让它们也“靓”起来。

建议人 周来发(呼玛二村居民)

回应

粉刷一新的居民楼、郁郁葱葱的花草、妙趣横生的小石墩……走进宝山区呼玛二村,很难相信这是始建于1989年的老小区。沿着小区主干道往里走,一只只画着各式图案的小石墩映入眼帘,色彩鲜艳,煞是可爱。当初,在小区道路上放置这些“小家伙”,是为了防止乱停车。时间久了,随着小区改造翻新,越来越多居民开始注意到这些不起眼的小石墩、晾衣杆。如何让社区环境锦上添花?它们是不是也能“换妆”?

2019年,通过“社区通”平台,呼玛二村居委会了解到居民建议后,一场全民参与的绘画改造活动就此拉开序幕。在美院大学生初期构图完成后,由辖区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共同填色,孩子们用画笔,添上自己的创意,将原本不起眼的石墩,平淡无奇的晾衣架,摇身一变,焕发新活力。

在“红色之旅”区域,一个个小石墩上,分别画着天安门、一大会址、窑洞等多个红色场景,图案栩栩如生。“创意卡通”区域,绘画造型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卡通形象,色彩大胆跳跃,造型憨态可掬,令人过目不忘。“艺术米罗”板块,一根根晾衣架上复刻艺术大师经典作品,寥寥几笔,创作别致。

呼玛二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清介绍,大家当初顶着炎炎烈日,完成了一幅幅作品的勾勒。此外,党员志愿者还与社区少先队举行了结对仪式,大手牵小手,纷纷在石墩上留下自己的拓印和签名,场面温馨。

如今,对呼玛二村居民而言,散步和日常晾晒都成了“养眼”之事。每每谈及这些家门口的“网红地标”,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

本报记者 季晟祯

满足微心愿 大家来帮忙

建议

社区有困难群众,有独居老人,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家庭,能否通过结对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一些小心愿?

建议人 尹爱娣(杨行镇居民)

回应

一台小小的暖风机、一条绒线裤、一双保暖鞋、一个小书包,甚至只是陪着说说话……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但却是失独家庭、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实实在在的心愿。建议人是社区在职党员,在向居委会报到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结对困难家庭,满足他们的“微心愿”。建议得到了当时108位社区在职党员的一致认同,“微心愿”被大家点亮了。

“社区通”线上征集,社工入户走访收集,从不理解拒绝到敞开心扉欣然接受,困难家庭、特殊家庭的“微心愿”从提出到圆梦,志愿者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句感谢,更是一份感动。孩子失去了妈妈,一个书包、一套书籍,就能让她感受到身边无时无刻不在的爱和关心。父母失去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志愿者们轮流上门陪着说说话、打打岔,也是最好的陪伴。

从个人的“微心愿”到大家的“微心愿”,小区通过单位共建、红色联盟,还解决了买菜难,经济实惠的新鲜蔬菜每天上门来售卖;小区绿地公园里,增添了休闲椅,老人走累了,可以歇歇脚;美发店老板免费为小区60岁以上老人理发,“微心愿”已经坚持了五年……奉献一份爱心,收获一份快乐,困难家庭、社区群众都能感受浓浓的关爱,“微心愿”让微光成炬,温暖了一社区的人心。

本报记者 王军

公益巧兑换 共治僵尸车

建议

长期以来,“僵尸车”问题一直是社区治理“痛点”。建议开展“僵尸车”换大米、水果等日用品活动,调动居民积极性,破解治理顽疾。

建议人 姜爱君(宝林三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

回应

宝林三村作为房龄近30年的老小区,许多废旧自行车、电瓶车长期停放在小区消防通道、甚至绿化带上,影响环境,安全隐患重重。这些年,居民们纷纷通过“社区通”平台留言,迫切寻求治理“僵尸车”对策。以往,宝林三村居委会也尝试张贴公告,让居民限期自行整改,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如何让“僵尸车”整治工作从被动化为主动,由工作人员“围追堵截”到居民自发配合?在倾听居民想法后,宝林三村党总支引入第三方公益组织,引导大家将老旧自行车、小家电等闲置物品兑换大米、水果等日用品。同时,活动也保留了免费理发、磨刀、义诊、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

“废旧自行车能换大米,太实惠了!”招募消息一经在“社区通”平台发布后,不少居民跃跃欲试,主动将自己的破旧自行车拿来兑换大米。居民王阿姨说,家里闲置自行车扔了可惜,放着也没用,常年停在犄角旮旯,一直犯愁要如何处理。如今,居委会每月都搞“兑兑换”活动,既环保又实惠,一举多得。

宝林三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姜爱君介绍,自从兑换活动开展以来,每次至少都能清理掉10多辆自行车,既腾出公共空间资源,也改善了社区环境。她感慨,这也为小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将传统社区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居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眼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自觉参与社区管理,通过“社区通”参事议事,共享社区自治成果。

本报记者 季晟祯

添车辆增班次 解决公交出行难

建议

我是住在宝山区大康路共康雅苑2期的居民。2017年我搬入小区后,遇到了一个出行难题:小区周边的宝山20路公交车平时经常“脱班”,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建议宝山20路公交车能够在早高峰增加班次、缩短间隔时间,便捷周边小区居民的公交出行。 建议人 季丽君(共康雅苑居民)

回应

季丽君告诉记者,2017年7月,她搬入共康雅苑2期。每次出门,只能“依赖”宝山20路公交车。但是,这班公交车却很不“给力”,“早上6时半到7时半高峰时间,车辆勉强保持十分钟一班;7点半以后,就要等20分多钟才来一班;再往后,就更没谱了,等上一两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

这时,季丽君想到了居委干部曾经推荐过的“社区通”。于是,2017年11月中旬,她打开微信,在“社区通”平台反映出行不便,立即引发300多名居民的留言讨论。留言建议里,很快列出“班次少”“不规律”等宝山20路公交车存在的多个共性问题。

看到建议后,居民区党支部向镇领导汇报了这一问题。镇领导马上协调召开座谈会,建交委、公交公司、相关居民区的居委会干部和居民代表出席了座谈会。会后就确定了初步方案:为宝山20路增添车辆、增加班次、缩短候车时间,尤其是早晚班高峰时段,候车时间缩短为原先的一半。

记者来到实地采访时看到,在大康路共康雅苑2期南门附近,设置了花园宅路康文路站点。只需等待10分钟左右,就会有公交车靠站。居民季阿姨高兴地表示,如今,早高峰能保证10分钟一班次;后续,保证20分钟一班次。而末班车也相应延迟了一小时,为晚8时。这样一来,方便了周边共康雅苑1、2期和恒达家园、中环国际等数个小区的居民出行。

目前,“社区通”正覆盖越来越多的居民,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徐驰

老医护工作室 线上线下聚合力

建议

逸景佳苑小区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区,医药咨询、上门量血压等日常医护需求快速增加。而小区又居住着不少医务工作退休者,涵盖了外科、内科、中医、儿科等各个科室。身边的资源,能否为大家提供服务? 建议人 李葆森 李春泉 梁美娣(高境镇居民)

回应

收到建议后,逸景佳苑居民区党支部因势利导,以“社区退休医生”志愿服务为抓手,打造老医护工作室。2017年11月,“社区通”发出公告,“互助”版块每周推荐志愿者医生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问医生”栏目一经推出,线上互动频繁,收获好评不断。

“线上问了病情,第二天就有邻居打照面关心,你身体怎么样了?”线上方便,但也有“尴尬”。逸景佳苑是部队经适房,最大的优势就是退休医生多。三位建议人,两位是退休医生,一位是退休护士长。逸景佳苑党支部为“老医护工作室”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并提供固定场地,每周通过与周边医院共建,为本小区居民线下服务,还辐射到周边社区。

“老医护工作室”志愿者已有退休医护20余人。老人去医院看病配药,回到家一时记不清如何用药,一个电话或者去家门口“老医护工作室”就能咨询。街道免费体检的报告看不懂?拿着体检报告上门就可以请教。最近还有居民写信感谢八十多岁的老护士长梁美娣。有一位居民患了慢性病便秘几天未解决,很痛苦。梁美娣二话没说,上门查看,戴上一次性医用手套不一会儿就挖出阻塞肛门的硬便,一下解决了居民连续多日的痛苦。社区“老医护工作室”既融洽了邻里关系,又提升了小区的温度。在居民们的交口称赞中,老医护志愿者们也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平台,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光添彩。

本报记者 王军

“无障碍”有阻碍 居民共议破瓶颈

建议

无障碍环境是体现城市温度的重要标志。小区中,被堵的坡道、高低不平的地面,导致残障人士常常遇到“障碍”,出行不便。呼吁广大居民规范停车,保持无障碍通道畅通,关爱弱势群体,共筑和谐文明社区。 建议人 王登英(罗泾镇居民)

回应

罗泾镇第一居委党总支书记徐洪梅告诉记者,居委会所管辖的7个小区里,无障碍通道上停放非机动车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影响残障人士正常出入。

如何让更多居民知晓和遵守“不占用无障碍通道”?这一次,罗泾镇第一居委决定“线上线下”一同推进。首先发起线上大讨论。居委会在“社区通”上发布重要事项通知,一方面呼吁居民关爱残障人士,另一方面提醒居民勿在无障碍通道上停放车辆或堆物。

同时,居委还将此议题发布在“社区通”议事厅内,让居民一起参与讨论。帖子“这样的无障碍通道,让轮椅车怎么通行?”发布后,34%的用户参与讨论,认为不应该占用残疾人通道,赞成比例高达100%。还有的居民评论,“大家都有不方便的时候,给他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如果看到他人乱停,会及时制止”。

同时,居委会联合社区民警,对乱停车业主作口头警告。居委会协同物业分三步整治。第一,居委组织志愿者做宣传和排摸,动员居民自主清理。接着,物业在各小区内重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为居民提供便捷。第三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小区和楼道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发现楼道内有乱停放的,联系车主,让其规范停车。发现小区内有乱停放的,志愿者直接把车辆摆放到指定位置。

经过努力,占用无障碍通道停车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活动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点赞。

本报记者 夏韵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