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莹
随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红色爆款”,党的地下工作者李侠的故事再次在年轻人心中激起波澜,也掀起了更多年轻观众对那段革命历史的好奇,互联网上再次热播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80后”“90后”从舞剧中初识李侠,对于更多的“60后”“70后”来说,他们对这个人物的记忆则来自1958年那部轰动一时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由孙道临饰演的李侠在敌人枪口的环伺下,镇定自若地发出最后一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是他们如今想起时依然可以热泪盈眶的镜头。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凝视历史的目光,在李侠的身上重逢。从电影到舞剧,从孙道临到王佳俊,同一段历史记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时代和观众面前,而那打动人心的精神底色,则是一样的。只是,与当年银幕上正义凛然、一往无前的李侠相比,如今让让年轻人心生敬仰的英雄,身上有了更真实和更丰富的人性。舞台上的李侠,心怀天下的同时也有着对家庭的柔情似水,慷慨前行的时候也有着对危险的警惕与忧惧。现今舞台上的英雄们,不再是高悬的,仰视的,他们有爱有惧,有笑有泪,在尚未成为英雄的时候有着与每一个普通人相似的生活和情感。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在那个选择家与国、个人与人民的时刻到来之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理想和信念而战。
不仅仅是李侠,那些在数十年前感动了我们父辈的人物和故事,经过更适合时代审美的重述,在今天也依然打动了生长在新时代里的年轻人。重述历史并不意味着把故事梗概重新讲述一遍。每一代人在解锁那些穿越时空的精神“电波”时,都需要找到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制“密码”,才能打破时空的隔阂。而每一代人理解历史、定义英雄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在表达时代本身?1958年的年轻人们更容易为李侠舍家为国、浑然忘我的精神感召和感动,而身处21世纪的年轻人,则更多地从细微而具体的情感支撑中找到自己与英雄的精神共振。他们既感动于美,又感动于真实,既感动于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也感动于英雄赴死前的留恋与决然。对人间的留恋、徘徊、甚至软弱不再是英雄的软肋,却让他成为一个更可信和更饱满的丰碑。
无论是电影还是舞剧,追索的终点都是历史的事实。因为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动,从电影院或者剧场走出来的我们,自发地去寻找更多的资料,以解开心中涌起困惑:秘密电台的工作有多重要?李侠发出的最后一份电报,是否让军队在战斗中赢得先机?上海有多少个像李侠这样的地下工作者……从舞剧追索到老电影,从老电影追索到历史资料,从一个人追索到一群人,我们发现更多。会发现李侠不是一个人,更是一群人,一群为了追求光明的诞生而生活在黑暗中的“英雄”。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上海解放之前,上海市区共有8000多名地下党员。他们的故事,又有多少已经被讲述,有多少已经默默消散在历史的洪流里?
历史翻过一页,便是翻过多少或激烈或悲壮或隐忍或寂寞的人生,时间的褶皱里隐藏了太多悄无声息的惊天动地。在今天重新解码这段从历史深处发来的“电波”,重新镌刻“李侠”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种回望和继承,更是在继续前行时注入力量。
新谍战剧虽说形式大变样,其实内核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