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19世纪90年代的豫园九曲桥
摄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龙华塔》
正在汶水路上的大众文化艺术中心进行的“晚清碎影原作展”上,有31张照片出自19世纪下半叶那些远道而来的外国摄影名家之手,豫园、九曲桥、荷花池、龙华塔……从这些照片上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上海城市景观。
1839年发明的摄影,于1842年进入中国,1852年就有摄影人哈斯本德涉足上海的记载。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杂志(China Magazine)是第一本采用将原版蛋白照片粘贴入册的出版物。随着当时国门打开,中外交往增加,贸易的繁荣,上海逐渐发展成远东摄影文化的中心。众多外国摄影名家来到上海,李格朗、汤姆逊、桑德斯(森泰)、布莱克、坎米奇、怀特……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这次晚清上海原作收藏展中精选了31张原版蛋白照片,蛋白照片是用蛋清混合感光剂制成的照片,是19世纪下半叶最主要的摄影媒材和技术。1900年之前的老照片大多为蛋白照片,色彩偏暖色,感光度低,在当时无法以底片放大,而是从底片直接晒印,但稳定性不高,容易受保存环境的影响。蛋白照片具有颗粒细腻、影调丰富的特性。但由于其制作复杂价格昂贵,技艺在20世纪初逐渐在国内失传,留存的多流散于国外,加之100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国内的原版蛋白照片收藏所剩无几。此次展出的为近年来从国外回流的精品,均具有史料、文物和艺术等多重价值,包含了摄影艺术原作的生灵和魅力。
比如有一幅19世纪80年代所摄的《龙华塔》,作者不知名。上海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景观之一龙华塔,相传始建于三国,后多次重建,现状为1954年依据史料所修缮。展出的这张蛋白照片拍摄于140年前,留下了这座承载着厚重上海历史文化的古迹的晚清倩影。还有摄于19世纪90年代的豫园九曲桥、荷花池和茶楼景象。豫园九曲桥由潘允端始建于1559年,后多次重修重建,130年前的原版照片上依稀可以看到这些建筑在晚清的风貌。
蛋白照片展现了最早为照相术记录下的沪上景观,承载着当年上海摄影艺术生态;不仅是上海的建筑史、艺术史、美术史、文化史、传播史和中外交流史等研究的原版史料,还为上海的文博机构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视角和研究的参考体系。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