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致青春(油画) 漫步滨江 以爱之名,化平凡为珍贵 梅里古都 要速度也要有温度 没来得及说的话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6-13

梅里古都

简平

初夏时分,我去了一趟梅里古都。梅里隶属于无锡,离上海非常近,如坐高铁换汽车,要不了一个小时,就能看到“梅里古都”那座高高的牌楼了。

梅里是商末周初的吴国之都,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了“泰伯奔吴”的历史故事:泰伯是周朝始祖周太王的长子,按照传长不传幼的西岐礼法,他是排名第一的继位人,但他父亲却觉得小儿子季历更有才能和德行,而季历的儿子姬昌同样贤明、智慧,所以想将季历以及姬昌立为国君,于是,为成全父亲的心意,泰伯和他的二弟虞仲便决定让位,他们在身上刺字,还剪断头发以表明避让之意,随后从陕西一路奔向荆楚,最后在一片蛮荒之地的太湖流域停留下来。之后,泰伯、虞仲因父亲和小弟去世两次回到周原,虽两次都被请求即位,但泰伯依旧都坚辞不受,仍然返回,并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传说他们正是在梅里定都的,而据2019年7月23日召开的“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透露,从2018年9月起对泰伯庙和新友路之间的伯渎河沿河区域进行发掘,已发现了灰坑、灰沟、水井和建筑基址等古遗址以及印纹硬陶、软陶、夹砂陶和原始瓷等文物,文化断代为商朝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湖熟以及部分中原文明。如今,遗址上正在建造一座博物馆。

梅里有泰伯庙、泰伯故宅井、泰伯冢等有关泰伯事迹的纪念地。泰伯庙早在东汉时期便开始兴建了,历代不衰,最近一次规模宏大的修葺刚刚在2019年秋天完工。

庙里有从泰伯、虞仲直至阖闾、夫差的吴国国君塑像,让我直观地看到了一部历经600多年25代王族传承的吴国史。泰伯庙附近有户农家,开辟了一处大花园,名为“憩园”,打理得漂亮至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我一走进去,立刻闻到清爽的草香味,呼吸如此顺畅,那真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了。农家主人在开阔的树林里摆了一张张石桌,少有人到这里后不想坐下,喝上一杯茶,让自己定下心来,排除各种虚妄的杂念,融入四周弥漫着的安宁和恬静中。有人告诉我,虽然这里不搞餐饮,以免喧嚣,但真有需要,主人会给你做一碗韭菜馅子的馄饨,当然是手工包出来的,而且韭菜是自家种的。我实在很想尝尝滋味,主人遂了我的心愿,确实是味道鲜美。我一边吃,一边想,这户农家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哪一脉呢,是跟着泰伯、虞仲一起东徙过来的,还是归附的原住民?我问主人贵姓,主人看看我,咧嘴一笑:“当然姓吴啊!”

伯渎河在梅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实这是一个水系,有内河,也有外河,内河里有自然泊岸,河面宽阔,舟楫繁忙。相传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泰伯开凿的伯渎河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3200年来,伯渎河让当地百姓世受其利。我站在三让桥上,望着河面上如烟的薄雾,将思绪拉得很长很远——孔子称赞泰伯“至德”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当时的泰伯没有谦让和开拓精神,没有高风亮节的品格,离开周原大本营奔向东南,也就不会使原本荒芜的荆蛮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也就不会有今天富庶的江南和兴盛的吴文化。事实上,今天泰伯、虞仲的香火比他们的父亲太王和小弟季历旺盛得多。据清朝《梅里志》,明代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逃亡至此,于感慨万千中写下一首诗,其中云:“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