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圆百年梦,启航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电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一批聚焦重大主题的电影作品。未来,我们要如何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在昨天上午举行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来自国内电影企业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为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表达,真情实意
中国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傅若清透露,今年中影集团策划了近十部重大主题作品,包括《悬崖之上》《我和我的父辈》《在武汉》等。他表示,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和总结,中影找到了一条主旋律影片的成功表达路径:“从小人物的角度切入,用艺术化的手法还原历史事件,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他认为所有受到观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无不在真情实意的表达与观众的情感碰撞上下足功夫。
由光线传媒出品的电影《革命者》《狙击手》剧组,前晚齐齐亮相金爵盛典红毯,吸引了众多目光。论坛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介绍说,电影《革命者》使用多个视角并联的结构,截取李大钊就义前几天内发生的故事,还原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和一批革命先驱形象,“影片试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哭了。”
抓住,青年观众
谈及主旋律影片如何拨动观众的心弦,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也有话说。电影《望道》以《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首位翻译者陈望道的事迹创作而成,“在《望道》创作过程中,我们从各地高校中征集了100名大学生来参与影片从文本到表演的创作。主旋律作品只有贴近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才能引起共鸣。”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分享了电影《1921》的创作故事,他表示主创团队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择还原“一大代表”的青春风采和理想追求。“这样,不仅能够全景再现史实,更重要的是从年轻人的角度,从每个人的角度把这份当时的理想、青春、梦想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套路
程武进一步阐释说,主旋律创作要谨守两个原则:一个是对历史的尊重,“大事不虚,真实严谨是首要原则”,《1921》在拍摄过程中,为了百分百复刻一大会址等建筑,搭建团队利用了火烧、水冲等各种做旧技艺去还原建筑的历史感;另一个则是艺术手法的创新,“将传统革命故事、革命群体用新意表达出来,才能够让当下年轻人有共鸣、有共识。”
对此,在场嘉宾纷纷举手赞同。傅若清说,一部成功的主旋律作品必须兼顾艺术属性、技术属性和商业属性三个核心点。博纳影业董事长兼总裁于冬则以《长津湖》的创作为例,强调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是影片成功的保证。他透露,为了逼真呈现在冰雪天气里士兵嘴里的哈气,以及身上抖落的尘屑等画面,整部影片有100多家特效公司参与。“我们不是几个人在努力,甚至不是几十个人、几百个人,而是成千上万中国电影人,迎难而上,坚韧而努力。”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