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共赴“一带一路”光影之旅 在雷伊《阿普三部曲》里看见一生 尊重史实  诗意呈现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1-06-13

共赴“一带一路”光影之旅

——中国电影展开“新丝路”

◆严敏

电影曾有“装在胶片盒里的大使”之誉,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能够形象地展现各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底蕴。随着中国等国家的新兴电影产业快速崛起,世界电影呈现出全球化和本土化冲突、融合、并存的状态。就世界电影格局而言,秉有东方色彩、具有新兴力量的电影孕育着新的机会。

“新丝路”电影桥是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新丝路”影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文化交流,或也有策略可循。

其一是合作拍片,应该涵盖市场开放、众筹合资、技术互用等,题材最好是跨国的,再配以国际阵容,联合摄制,对等营销,互利营收,要积极推进中俄、中伊、中泰、中非、中东欧等合拍。“一带一路”沿线有东南亚、阿拉伯地区、斯拉夫地区、地中海和非洲等几大板块和文化母体,仔细研究每个板块的文化特点,这样才能合拍出契合它们特定文化母体和受众审美趣味的影片来。其二是加强沿线国家电影的巡展,推进沿线国家电影人互访和学术研讨,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中美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之夜”、威尼斯电影节的“聚焦中国”以及沿线国家的中国电影巡展等。另外,我们要发挥优势,为战略支点国家提供合拍资源和电影人才。向这些国家输出的中国影片及电视剧,要优化译制和放映工作,比如邀请这些国家观众喜爱的演员配音。

在“一带一路”的电影合作中,与金砖国家的合作尤为重要。2017年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五国名导联合拍摄的《时间去哪儿了》被誉为“里程碑式电影”,为金砖机制的“三轮驱动”注入文化推动力。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电影市场,俄罗斯电影有着辉煌的历史,巴西是南美电影大国,印度年观影人次30亿,南非影片多次捧得国际电影大奖。五国如能集合资金、人力和技术,拍出五国民族特色的佳片,或能牢牢抢住人口占全球四成的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发祥地上海位于“新丝路”节点上,这几年来在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乃至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作出良多贡献。如今“新丝路”电影桥业已启动,上海积极参与,正在发挥“桥头堡”作用。

海纳百川,上海电影也一直有着海派风范。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上海就曾举办亚非电影节,盛况空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的影片引进,上海影迷的目光也从好莱坞大片转向中小国家优质影片,艺术电影联盟展映的各国文艺片一票难求。上海电影人也从中得到启示,摈弃了好莱坞的套路和商业化做法,“一带一路”将为上海影坛的百花齐放作出贡献。

在推进与沿线国家电影合作中,上海国际电影节做得相当不错。它竭尽诚意广邀沿线国家影片参赛与展映,今年在疫情尚未完全平复的情况下,仍有113个国家报名4443部影片,为历届最多。入围主竞赛单元的13部影片中就有7部是沿线国家的。上影节设立“一带一路”主题馆,邀请多个沿线国家的电影机构代表共同签订“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本届电影节集中献映20部题材风格迥异又具人文特色的优质影片,有描写白俄罗斯诗人传奇一生的《诗人库帕拉》,86岁意大利国宝级影后索菲娅·罗兰的回归之作,描写集中营幸存的妓女和孤儿情谊的《来日方长》等。为扩大影响,主办方从中挑出6部参加首次举办的长三角放映活动,让杭州、宁波、南京、苏州、合肥六地观众一起踏上“一带一路”光影之旅。上影节正将“立足亚洲,关注华语”升至为“立足亚非,面向全球”,以增强上影节的影响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