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使用移动扫描测量技术制作三维街景模型、利用高频率卫星影像对历史建筑进行变化检测、通过历史影像发现五十年内未发生变化的建筑……这两天,上海市测绘院的专业人员就最近几年测绘院在推进旧区改造工程中如何通过测绘手段保护好历史建筑进行材料整理。
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测绘院先后受规划和文物保护部门的委托,对虹口区和乐里等历史保护建筑开展综合测量,利用高精度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全方位、高精度的三维空间信息和高精度三维模型。据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介绍,与传统的数字模型相比,这种高精度三维模型的精准度更高、表达更真实、应用范围更广,特别是表现精细程度连建筑细节如雕花纹饰等都清晰可见,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中保护建筑的展示和应用深度。
每一幢老建筑都代表着一段城市记忆,是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宝贵的文化价值。在城市更新从“拆改留”转为“留改拆”之后,统筹协调历史风貌保护与旧改的关系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从这两年上海的相关工作思路来看,更强调留住历史韵味,既要保护好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也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保留,把传统建筑的精华充分运用到旧改的新需求中。
历史建筑保护不同于一般文物的保护。建筑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度利用,使历史空间得到活化,既要通过“可阅读”的老建筑触摸到历史,更要在适度利用中拥抱未来。
在上海外滩,随处可见历史风貌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外滩源33号内的原英国领事馆,建成于1873年,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了能让百年老建筑融入现代功能,上海建工二建集团为老建筑增设了3800平方米的三层地下室,特别是为了保护一株150年的古银杏树,建设者们将原本整体的地下空间划分成两个独立地下空间,并巧妙利用“管幕法”技术,避让古树根系打造了两个地下室之间的连接通道。在二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新看来,只有用“绣花”的专注和“修文物”的匠心,才能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修缮历史建筑是一门精细活。修缮保护重在细节,在工艺和材料使用上都有特殊的要求。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李白烈士故居完成了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造及展陈改版工程。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对外立面、屋面和室内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修缮,满足维持原貌的保护要求;结合室内使用、展陈要求,进行功能优化及管线设备的调换和更新,像在铺设管线过程中加强对室内原石膏线条的保护,对强弱电点位及布线作隐蔽处理,将建筑物内部保护部位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最重要的一环是“活化”。李白烈士故居保留了发报互动体验区,并在发报设备上进行了提升优化,同时设置了一定难度,让观众可以学习摩斯电码小知识,体验更真实的发送电码过程。李白烈士故居的修缮改造,为类似的沉浸式参观和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一座建筑、阅读一段城市建筑发展史,就是在阅读这座城市。历史建筑承载历史记忆,彰显城市底蕴,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最上海”的城市文脉。加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让“可阅读”老建筑拥抱未来,让更多人在这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中“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