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已有一年多了,目前仍在不断呈散发状、点发状出现,有确诊病例在11次核酸检测之后才呈阳性,是病毒更狡猾了吗?我们有可能战胜它吗?昨天,被市民们亲切称为“疾控女侠”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教授做客第164讲上海科普大讲坛,为大家带来《新冠防控,我能做什么》。
吴凡说,在现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市民要继续保持健康的个人行为,为自己穿上一件“无形防护服”;同时也要尽快完成规范的疫苗接种流程。
洗手作用不亚于口罩
吴凡每回做科普,都会反复提到疫情“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和注意个人卫生。“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是一对灵活掌握的措施。有人抱怨,夏天到了口罩实在‘戴不住’。那么,如果能确认与其他人员保持1.5米以上距离,就不一定要戴口罩。”她说。有数据显示,老年人戴口罩频率要比年轻人低,这是由于老年人肺功能下降,戴口罩或带来不适。“此时需要大家相互理解,和老年人交流时主动保持社交距离。”
行为健康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至关重要。吴凡指出,洗手的作用一点不亚于戴口罩,尤其对于喜欢乱摸的小朋友来说。洗手的要素有三个:肥皂、20秒和流动水。她解释说,哪怕是普通肥皂,都可以破坏病毒外层包裹的膜,使之失去感染人的能力。而实验表明,洗手时间只有达到20秒以上,病毒才能被破坏。“要强调的是,从外面回家或乘坐公共交通到目的地后,必须要洗手。如果没有水,就不要用手摸眼、鼻、口等有黏膜的地方。”
接种疫苗利人又利己
“打疫苗是‘利人利己’的。疫苗保护效果虽不是100%,但至少能形成有效保护。对个体来说,一定可以减轻症状。”吴凡说,“在形成群体免疫前,接种完疫苗的市民还是要戴口罩。”
此外,疫苗对变异病毒的有效性需持续监测。“好消息是,现在的疫苗对于变异的病毒仍然是有效的。但这句话不是永远的,我们需要保持警觉。”
对于“强化免疫”的问题,吴凡举例说,大家小时候接种过两针麻疹疫苗,但到高中时候还会再补一针,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增长和长期不感染的状态,疫苗效果会下降,就需要再强化。“对于新冠疫苗来说,今后是否需强化要分两种情况:一是看疫苗的种类以及它免疫的持久性,不同疫苗后续加强免疫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观察持续免疫效果是否有下降。”对于普通公众,没有必要在是否打第三针的问题上纠结,把它留给科学家来处理即可。
吴凡说,还没有接种疫苗的市民,在身体没有特殊禁忌的情况下,尽快去接种;已经接种了第一针,并满足第二针接种条件的,赶紧去打第二针。这样,才能更好保护我们每个人和社会。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