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沈琦华
王德峰,他主讲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在各大视频平台上点击量惊人。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说他的“圈子”原来基本就在校园里,年轻时,还被同学们冠以“哲学小王子”的爱称。让王德峰意识到自己“出圈”了,是某天他在弄堂里走,被邻居老太太拦住了:“我天天在听你的课。”这让王德峰既惊讶又感动。
6月的上海一片郁郁葱葱,网红教授王德峰秉持着视频中名士派般的随性,一定要拉着记者在院子里抽支烟,以不辜负这个世界的生机勃勃。他笑言,对于“出圈”走红自己并不感冒,他比较担心的是网上流传的那些视频会误导大家,“哲学不是心灵鸡汤,哲学是刚需。”
1 《资本论》是理解当下世界的钥匙
王德峰说,中国思想有跟马克思的哲学基础非常亲近的地方。马克思讲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讨论,用中国语言讲就是“天人合一”。马克思说自然界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技术有伟大的作用,它同时也在实现人的异化。“所以我们中国人应该更容易懂马克思哲学的原著,比西方人还更容易一些。”
王德峰说,以前的学生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当政治课的内容来理解,而不是当成智慧和真理。“而80后、90后的学生发生了变化:他们读马克思,越读越起劲。原因是什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马克思的语言成了现实,读马克思的著作就非常深刻和亲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如今的中国更是有其现实意义。比如,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996就是无偿占有剩余劳动。主张“996是你们的福报”,王德峰是绝不能同意的。王德峰说:“年轻的一代走近马克思,可以在生活的体会当中读马克思的原著,不要害怕艰难,因为像马克思的《资本论》,其实是写给德国工人阶级看的。马克思自己讲,如果德国的工人读《资本论》能够有所收获,那是给予他的劳动的最大报酬。所以,年轻的一代如果觉得想要理解资本的世界,最好的书就是《资本论》,当然还包括《共产党宣言》这部不朽的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让人学会如何寻找精神家园和拥有批判性思维。对于年轻人来说,在科学里可以学到知识,但有了知识,未必有智慧和思想。王德峰说,他们这辈人其实对年轻人“负下了精神的债务”。王德峰的儿子是80后,他现在经常在电话里和王德峰讨论哲学,他对王德峰说:80后、90后走上工作岗位,才终于发现必须探讨一些哲学问题。“我们从自己成长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不能让孩子在人生进程上失败,因为我们自己失去的太多。中国父母最关怀自己的下一代。但我们却遗忘了一件根本的事情:如何帮助下一代营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心灵最初的力量,来面对以后必然要面对的坎坷。”王德峰感叹道。
2 教过70后、80后,寄望90后
王德峰的主场设在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5301教室,当他走进这间能坐200多人的阶梯教室时,挤得满满当当的学生充满期待。“你们不是在等待我,是在等待哲学。”开场白一出,掌声雷动。在偌大的复旦校园,王德峰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众所周知,王德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资本论》因为前来“蹭”听的学生太多,不得不从50人的小教室换成了百来人的大教室,最后不得不换成了复旦大学著名的5301。
王德峰将在今年10月份正式退休,在复旦大学的讲台上,他教授了70后、80后、90后三代学生。“我在复旦经常遇到非哲学专业的同学非常喜欢哲学”。
王德峰面对80后、90后的学生上马克思主义课,每逢课间休息的时候,学生都围着他,就课上讲的内容不断提问。“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思想和智慧的领域。他们总是不断追问我关于马克思主义领域上的某些命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希望里面那些重要的内容能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可能在应用科学的课程上解决的,所以,他们有一种非常迫切的需要,因为他们也在思考社会,思考自己的未来。”
王德峰说自己“爱和年轻人在一起”,从不讳言对后辈的看法。“但现在我发现,90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在消退。与70后、80后的坚持相比,90后似乎变得越来越‘佛系’。”这让王德峰感觉有点悲哀。“90后这个年龄段是青春的生命,本应当是憧憬未来的,有高涨的热情。有人说,90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认为这不能怪他们:他们不断被灌输和要求的就是要不断进步,要考取重点高中,要敲开名牌大学的大门,不断这样被推动。年轻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就会流于狭隘。”不过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王德峰对90后的看法。“他们尊重规则,有社会公德心。面对疫情,这么多年轻人冲在前面,这让我们备感欣慰。”
3 哲学不是“鸡汤”,是刚需
“哲学王子”王德峰上课幽默、睿智,他将艰深复杂的哲学知识娓娓道来,让学生们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有人评论,王德峰教授哲学,往往结合自身生命实践的三昧状态。1956年,王德峰出生于江苏泰县。高中毕业后,因为不能参加高考,王德峰被分配去了上海东风有色合金厂当了一名电焊工。高考恢复后,王德峰考取复旦大学哲学系。1982年,王德峰从哲学系毕业,进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是哲学译著编辑。在出版社工作了几年后,1987年,王德峰重返复旦读研,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后,王德峰选择留校任教,1998年他拿到了博士学位,2005年王德峰晋升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对于当年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王德峰说,“马克思打开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视域,全世界真正领会的人并不多,在《巴黎手稿》中的本体论革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升华为历史唯物主义,而最终成果集结在《资本论》中。”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资本论》绝对是王德峰的最爱,且没有之一。
“只要资本存在一天,马克思就像一个父亲般的幽灵,徘徊于资本世界的上空,不断提醒当代人,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网络视频中的王德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学生时不时地被他逗笑。
不太上网,不用微信,与外界联系只靠电子邮箱和电话的王德峰,忽然有一天发觉自己“出圈”了。“大概是从疫情开始,我感觉自己的知名度提高了。可能当时大家都在家里,不至于总是看电视剧,也会看看思想类、人文类的内容。我自己不怎么上网,有人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我的视频网上到处可以看得到。”不过对于自己的走红,王德峰有话要说:“我的很多视频都在网上,甚至我在复旦大学的课程如今也在网上传播,这些都是未经我许可的。特别是有些视频,还要收费,更有甚者,开了一个公众号叫‘王德峰教授’,他写的东西变成了‘我’写的,这是非常可怕的。未经我的审核就把我的视频放在网上,我最担心的是为了迎合网络需求,断章取义,误导网友,让人感觉哲学就是心灵鸡汤。哲学是刚需。心灵鸡汤也许会教某些方法,教人暂时舒缓心灵的伤痛,但哲学是直面痛苦的,并且要诊断痛苦的根源,因为她是真理的事业,而不是缓和我们烦恼的技术和方法。哲学的智慧,对现代人的意义,显然更深远。”
看得出,王德峰对于网络并不感冒,他甚至刻意远离微信,“现代信息技术当然方便了我们的交流,但它也有不好的一面,让我们脑子里装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它在相当程度上,碎片化地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重要的消息我未必要第一时间知道,但我总会知道,我不愿意被网上的信息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