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环城水系公园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武夷路延安西路口新建的口袋公园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2025年,上海各类公园数量将达1000座以上。“公园城市”如何打造?在昨天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绿化市容部门透露,“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前湾公园、上达河公园、奉贤中央森林公园、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同时,通过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园城市,彰显“绿化软实力”。
“公园城市”目标明确
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以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表示,上海建设“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到2025年,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将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2035年,“公园城市”基本建成,生态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基本建成。
从今年计划来看,本市将新建绿地1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00公顷,新增各类公园120座以上,其中口袋公园60座以上。
“公园加法”解题思路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公园数量为406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8.49%。从400多座到1000多座,寸土寸金的上海将如何做好这道公园加法题?
绿化市容部门介绍,“千园之城”将这样打造:首先,在重点区域建城市公园。如“一江一河”区域将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杨浦滨江大桥绿地、闵行紫竹兰香湖绿地等;在外环绿带上,通过功能提升新建35座城市公园;在“五个新城”区域,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100公顷左右的“绿心”公园。其次,布局“扫盲”建口袋公园。主要结合滨水绿化、街头绿地、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口袋公园(街心花园)。最后,因地制宜建乡村公园。五年内将建成乡村小微公园200座左右,改建开放休闲林地公园50座左右。
提升市民幸福感
彰显城市软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新建600座公园,并非简单的“量”的增加,还将有明显“质”的提升。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表示,“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落实“四化”要求、加强智慧公园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级、推动公园+文体旅、实现公园免费开放、逐步延时开放以至24小时开放等。
记者从《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获悉,上海在打造“公园城市”的过程中,将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破解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瓶颈。通过“+公园”建设,推动城区、园区、街区、校区、社区、乡村的品质提升;通过“公园+”建设,将公园与体育、文旅、服务配套、安全等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公园的出发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提升:提升市民幸福感、提升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园融合度。”朱心军表示,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将明显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可以更好地彰显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吸引力。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