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兰
今夏出梅就入伏,气温高,乐坏了卖冷饮的商家。我居住小区附近的一条马路,比较僻静,竟也开出两三家出售冷饮的小店,光是冰淇淋就有蛋筒的、巧克力的、香草味的……孩子扯着妈妈的衣角逛街时,吵着嚷着要吃冷饮,年轻的母亲也是整盒整盒地朝家买。
这情景让我想起古人夏天的饮品消费。许多古籍留下了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古人称为“冰食”。唐宋时代饮品的花样还真不少,诸如《梦粱录》记载的“雪泡梅花酒”,《东京梦华录》留下的“凉水荔枝膏”,大诗人杜甫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这“冰调雪藕丝”的名称还真是很有创意。
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晚年作《续夷坚志》,虽是志怪小说,其内容倒是涉及夏令生活,其中写到甘肃临洮民众做“冰镇珍珠汁”:“临洮城外,洮水,冬月结小冰子,如芡实,圆洁如一耳垂之珠。洮城中,富人收贮。盛夏以蜜浆调之,如珍珠粉。”至于冰淇淋,是一种冰冻的奶食,元代宫廷里的夏日饮品就有称为“冰酪”的冷饮,当时在宫廷里为元帝讲经的文人陈基,曾经赋诗:“色映金盘分外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说他承蒙皇上的恩典,得赐吃冰酪,冰酪盛于金盘,黄白相映,这真是一份难得的殊荣。拍马屁的味道甚浓,但留下了冰食的文字。
清代藏冰业得高度发展,冰不再是罕贵之物,夏日饮品业一跃而上,变得非常普及,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冰窑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比较原始的冰棍。北京的冷饮业一直比较发达,优于他地,可能与宫廷夏日冰食不无关系。
说起“冰淇淋”,自元代出现“冰酪”,宫廷引领,民间效仿,催生了夏日饮品的新业态。西方人制作了他们的冰食,及至近代,欧风美雨东来,这种冰食多了一个“Ice cream”的洋名字,许多人都喜欢得不行,大概在二十世纪30年代,冰淇淋曾经风靡上海滩,作为夏日消暑饮品,广受欢迎。
上海地属亚热带气候,虽然濒海临江,但每年总会有一个炎热的夏天,夏日饮品市场非常大。据申报记载,1934年左右,棒冰开始风行于上海冷饮市场。最初是在大世界对面的一家棒冰公司,位于敏体尼荫路(今西藏路)上,发售一种油纸扇式样的块冰。上海是有创新力和传承力的地方,据说早期棒冰的发明者是一位商人,他将果子露、粉质糖溶和,经过冷却,凝结成为棒冰。棒冰有个木棍,吃起来方便,售价低廉,一出现就深受欢迎。正因为生意好,当时上海的棒冰公司蜂起,售棒冰的店家及摊贩也日益广泛,特别是卖棒冰的小贩走街串巷,每到夏天街头弄口到处都有棒冰的踪迹,棒冰一下子就在市民中普及开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上海人的冷饮种类越来越丰富,还出现许多网红店。适当融入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流行元素,增加用户黏性,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让文创进一步带动夏日冷饮的丰富发展,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