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花博衍绎(剪纸) 美不胜收行不足 城南名园多故事 冠军,从眼神练起 “鲜花”和“牛粪” 转叶叶老师收
第19版:夜光杯 2021-09-08

城南名园多故事

吴少华

上海的城南,历史上是一块风水宝地,曾经涌现过不少名园,而且这些名园多故事。我说的“城”即今天的上海老城厢,城南也即今中华路以南至黄浦江一带。

在上海城南出现最早的名园叫“桑园”,它地处大南门外陆家浜北岸,据记载这是明代东阁大学士徐光启修建的。徐光启也是中国古代大科学家,著有巨作《农政全书》60卷。这位先贤为了“艺桑植棉”,从事农业种植实践,就在上海县城外辟了植物园,因园内主要种植桑树,故称“桑园”,由于该园分东西两部分,故又称“双园”。当然这里也是一座园林,建有楼台亭阁,赏心悦目的是桑枝结葚的盛景。后来徐光启的灵柩自京返沪,也先暂厝桑园,后迁葬于徐氏农庄(今光启公园),因他的后裔集聚这一带,遂形成了“徐家汇”。桑园在清代荒圮,改建为居民区,为了纪念这座名园,于是留有今天的“桑园街”。

在今日上海人眼里,城南最出名的园是江边的“半淞园”,因为那里有一条马路叫“半淞园路”,还有一个“半淞园路街道”。该园约在1919年作为公园对社会开放,因花园临江,筑园时就直接将黄浦江水引入园中,遂据杜甫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句,取名“半淞园”。这里既有传统园林的特点,也融入了西洋花园的元素。每年五月初五的“端阳竞渡”,成为沪上一大娱乐盛事。该园虽说毁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的战火中,但新中国成立后的名声越来越大,缘由是1920年毛泽东送别湖南学子赴法勤工俭学时,曾在半淞园留下了那张著名的合影照。但很少有人知道,半淞园的前身叫“沈家花园”,据说清光绪初年,该地为一吴姓人家的桃园,占地百亩,主产上海水蜜桃,1909年被一个沈志贤的人收购,沈氏改建为私家花园。据记载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等景点。如今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南市发电厂)门前有条“花园港路”,即由此而来。

还有一个“城南草堂”,知道的人就少了,它在今董家渡路之南、薛家浜路之东的青龙桥街。据记载,这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园林住宅,园内花木扶疏,亭阁掩映,荷塘假山,景色宜人。草堂主人许幻园夫妇酷爱文学,于清光绪年间创设城南文社,广交江南名士。其时,许幻园与宝山名士袁希、儒医蔡小香、江阴文士张小楼、平湖名士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等在此作诗文、会朋友,号称“天涯五友”。许幻园夫妇慷慨好客,仰慕李叔同的文才,特在城南草堂辟出一个住所“李庐”。1926年,弘一法师在赴庐山途经上海时,在弟子丰子恺的陪同下,重访城南草堂,昔日花园已荡然无存,小浜木桥也被马路取代。目睹这一切,弘一法师不胜唏嘘。

上海城南的历史园林,更多的是无处可寻了,在今天老城厢里有一个“荷花池”幼儿园很有名。“荷花池”源自何处?原来它在城东南王家码头一带,是一个叫浙宁会馆的花园池塘。浙宁会馆是浙江宁波帮同业同乡机构。太平天国时,浙江的漕运改为了从上海出发的海运,“红顶商人”胡雪岩即来此主持漕粮北运京城的大事,并从中发了大财。昔日这里曾是“荷花飘香,观者如云”,成为上海城厢一大景观。至上世纪初随着浙宁会馆的衰落,名噪一时的“荷花池”被填平了,旧址上修筑了“荷花池弄”。今天,随着城市的建设,这条小路也湮没于楼宇之间了。

城南的名园消失了,但它们都融入我们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也让世人增添了一个观察我们这座城市的维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