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群芳斗艳 自种雪莲果 太湖遇险记 父子情 中秋忆旧
第14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1-09-21

中秋忆旧

王妙瑞

圆台面曾经在上海人的餐桌上留下难忘记忆。方桌上搁一张圆台面,房小凳少,床沿充当座位,亲朋好友围坐一圈,满满一桌菜,冷盘热炒,加上一只什锦大砂锅,节日过得真是有情有味呢。不是逢节都摆圆台面,过去的人家没有那么富裕。而中秋吃团圆饭,不可少了圆台面,尤其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

最忙碌的要数父母亲,洗菜、切菜、炒菜流水操作,狭小的蜗居充满了油烟味,弄得满头大汗。母亲最擅长的是烧糖醋小排和海蜇皮拌萝卜丝,父亲会烧松鼠黄鱼和苹果拔丝等。一桌菜,荤素十多只品种,大概五元钱就够了。我从菜场排队买回来的野生黄鱼仅几毛钱一斤。八宝饭也是父亲自己做的。

中秋团圆饭颇有仪式感,夜里一轮明月当空,母亲先要焚香拜月。

有一年圆台面上的菜很多,飘着诱人的香味。鸭子芋艿有了,却少了白斩鸡。我心里一阵苦涩,不由得想起了一年前养鸡的事。那天小贩挑着鸡苗进弄堂,黄绒绒的小鸡煞是可爱。这是浦东“九斤黄”,好种苗啊!小贩说得我心动,硬是从母亲那里讨来五角钱买了一只。我想把它养大了,来年中秋节饭桌上能多一盘我喜欢吃的白斩鸡。不料一个月后小鸡竟然被人一不注意踩死了,让我心疼不已。是母亲做的糖醋小排弥补了我的遗憾,浓浓的汁水,滴几点在饭里味道也好极了。松鼠黄鱼被弟妹们争先恐后一抢而光,留下鱼头、鱼尾父母吃了。

最适意的享受莫过于吃月饼,不是每年中秋都能吃到的。弄堂旁边的炒货店玻璃柜里摆放的豆沙、百果、椰蓉、金腿月饼,惹得小人馋涎欲滴。而我们等候在柜台旁的目的是,抢购待处理的月饼屑屑头,因为价廉。那时候人穷心平,一旦吃不到月饼,小人说两句不满意的话,父母会说,侬为啥不生到富人家去?夜里,发小阿郎和我在63号楼上的大晒台一起看月亮。他吃的“豆沙月饼”,是他娘在铁锅上搨出来的。我分了半只真正的豆沙月饼给他吃。长大了,我当兵回沪探亲。正逢中秋,阿郎上门送了一盒月饼给我,不用说是对当年送他吃半个月饼的情谊回馈。

我住的老弄堂有百余户人家,没有几家有圆台面。父亲一位同事的邻居1965年支内去了四川,搬迁前圆台面不要了,他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人口多,家里只有一张小方桌。常到父亲同事家去借圆台面,约莫有10里路。借不到黄鱼车,只好骑自行车,带着阿弟一起去,送上母亲做的菜包子表示谢意。返回时把圆台面搁在自行车踏脚上推回来,一路非常吃力。亲历使我对中秋的感悟更深,学校布置作文时,我在文中写下了“天上月亮圆,地上台面圆,双圆合一圆,家家都团圆”的语句。老师用红笔一划,边上写了“有想象力”几个字。

1978年底,家里终于有了一张自制的圆台面,中间装了铰链可折叠,平时放床底下不占地方,台面贴了一层浅黄色的胶木片,擦拭起来很方便。因为它的色泽和天上的月色相似,被戏称“黄月亮”。中秋节全家人围坐一桌,欢声笑语,幸福满堂,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团聚气氛。后来我搬过3次家,那只圆台面去哪了?竟然想不起来了。兄弟姐妹约定,每年中秋到饭店聚会,去年特意安排在静安寺“上海人家”。最小的阿弟开着车子,拖着一只旅行箱来,给四个阿哥和一个阿姐发红包,每人15万元。他说北外滩的家动迁了,拿到一大笔钱。老房子是父母留下的,大家都在这个家里一起生活过。

父母走了,亲情不散;中秋真好,月亮很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