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首席记者 范洁 特约记者 程向阳 徐剑
山海情
金秋,武康大楼,95岁的舰船形公寓经过“微更新”,游客络绎不绝。浅灰色铭牌上,优秀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扫码即知,其背后是“一幢一册”的保护档案。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250个风貌保护街坊和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一个没有围墙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400公里之外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院学生,正用画笔勾勒徽派古村、水墨江南。4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271个中国传统村落……黄山,一座没有屋顶的“传统建筑博物馆”。
粉墙黛瓦马头墙遇上清水红砖石库门,回廊挂落花格窗遇上双联尖券玫瑰窗,长三角的历史建筑模样不同,而相同的,是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创设“保护第一”理念
“起……落!”今年7月,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随着起重机将一块重达1吨、1米见方的“宸翰”圣旨碑缓缓吊装至牌坊顶中位置,“程朱阙里——洛闽溯本”石坊修缮工程基本完工。两年前,在被誉为“徽州文化第一村”的篁墩村,村庄风貌整治中挖掘出土了距今超过400年历史、埋入地下半个世纪的石坊。如今,这座迄今体量最大的徽州牌坊重新矗立、重现真颜。
9月30日,中国(黄山)首届徽派古建产业发展大会将在安徽黄山市举行。大会以“传承徽派古建、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工匠艺人等齐聚新安江畔,共话徽派古建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个月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是自1982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以来中央对于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保护的首个重要的国家文件。
意见提出,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黄山市开展全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百亿元,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对古城、古镇、古村、古街4个空间形态类和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12个单体形态类的古建筑全面保护利用,以期守住徽派古建的“筋骨肉”,传承徽派古建的“精气神”。
而在上海,对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则提出“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对象类型涵盖上海独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工人新村、工业遗产、百年高校等,保护范畴不断扩大,保护类型和数量持续增加,逐步建立“城镇村”“点线面”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
今年,上海将全面完成全市优秀历史建筑“一幢一册”保护档案和指南的编制工作。今天的上海,可以感受高楼大厦中的时代进步,也能阅读石库门里弄的历史沧桑。
创新“解锁”历史建筑
趁着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乘坐新近首发的“建筑可阅读 城市微旅行”专线巴士,一览上海经典城市地标。从浦西到浦东,设有五卅运动纪念碑站、外白渡桥站、城隍庙站、金陵东路码头站、东方明珠站,周边覆盖及途经的优秀建筑达30余处。
“解锁”上海历史建筑,专线巴士只是“新姿势”之一。2017年起启用的专属二维码铭牌,如今已贴上超过2900处建筑,市民游客扫码获取文字、实景图、音频、视频、VR全景导览等,这也成为上海“建筑可阅读”工作的亮点。最近,雪糕、徽章、盲盒等特色文创竞相出圈,更是掀起一波打卡热潮。
建筑印刻着岁月的痕迹,是地域文化的承载,是美丽乡愁的慰藉。建筑可阅读,把建筑的肌理保护好,把建筑的故事留下来,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
“徽派古建堪称一部用砖、木、石写就的立体史书,是极具影响力的历史遗存、极具展示力的文化载体、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也是极具生产力的经济资源。”近日,黄山市委书记凌云、市长孙勇联合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坚持文化铸魂,传承徽建古韵。
在刚过去的中秋,“黎阳in巷”尽显徽州古韵。步行青石板,穿过古牌坊,伴着一汪清泉渠水,聆听古戏台诗词颂月。“黎阳in巷”是黄山市打造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休闲街区,融合滨江酒吧休闲街区、特色美食街区及徽文化体验街区,在这里,既能触摸古徽州的质朴,又能感受新黄山的时尚。
“我去过屯溪、呈坎、西递、宏村等很多黄山村镇,徽派民居集萃了中国民居的精髓,大照壁、四水归堂、飞檐翘角、肥水不外流等,当时都不舍得走。”“古城卫士”、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强调,古镇的后面还得有“人”,要让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紧密结合。目前,黄山市正在完善徽派建筑文化传承保护建筑数据库,推进徽州古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真正让徽派古建形神兼备、传统技艺永续流传。
创意“活化”古建产业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张园,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兴修于1882年,曾是沪上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亮起了第一盏电灯,上演了第一场话剧,开办了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如今,这个被繁华商圈包围的旧式石库门里弄,正成为上海首个保护性城市更新项目,探索具有旧区改造、城市更新意义的综合性城市治理。
活态保护理念,贯穿项目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前期,专家已对张园43栋、174幢、2053个房间开展查勘测绘,“一幢一档”建立历史建筑资料库。当下,正建起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数据库、物联网监测和管理张园的建筑。项目将完整保留保护石库门建筑并充分利用其地下空间,在历史积淀之上,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国际级文化商业新地标。
和平饭店、武康大楼、上生新所、杨浦老水厂……一处处优秀历史建筑,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更新,不仅重现沉淀的历史价值,而且焕发全新的时代光彩。
活态保护,同样是徽派建筑的发展路径。2020年,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约12亿元,黄山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徽派古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徽派古建产业发展资金,制定土地、融资、人才等要素支持政策,推动徽派古建全产业链发展。
在即将举行的首届徽派古建产业发展大会上,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发展促进会、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黄山分中心将揭牌,并将举行多项签约仪式,承徽建古韵,扬徽匠精神,兴古建产业,拓品牌影响。
阮仪三教授直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要珍视对历史的守护。“城市建设和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好东西一定要保留下来。保护建筑,是留下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从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
在他看来,长三角地区的建筑保护,技术上有共同点、规划上有共通性,但找出自身特点特色,发扬光大。“要像保护老人一样保护古建,要让这些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之中发出异样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