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流向未来。上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举办,共话融合、创新、共享。
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大运河蕴藏着哪些文化基因?今天,该如何保护、传承、利用这一文明瑰宝?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旅游规划与会展研究所(校级)执行所长姚子刚副教授,从大运河文化带特色历史城镇发展角度,加以解读。
■姚子刚
当站在流淌不息的大运河畔,就会立刻感受到大运河是那么伟岸,给予我们无穷的动力;当漫步在绍兴八字桥直街时,看着一户户运河人家的市井生活,我们才知道大运河是那么温暖,一直像母亲一样呵护着城市,呵护着我们;当来到宁波的三江口,望着运河与海水交汇,流向远方,我们才知道大运河是那么包容,不仅融汇大陆南北,也沟通海外世界。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密码”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心,逐渐从增量转向存量,从关注速度到关注内涵,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城市之间以及与国外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多聚焦软实力。同时,在全球化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将更多依托本国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跨域整合的方式,促进国家整体形象构建,推动文化品牌塑造。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绵延3200公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是绵延华夏千年的历史文脉,是融合中华南北的水运动脉,通江达海、联通古今。
2014年,大运河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构建一条主轴、五大片区、六大高地、多点联动。
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独具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风貌特色的古镇名村、居住群落、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加强跨界江河湖荡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开发;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大运河,更是世界的大运河、人类的大运河。今天,大运河对区域乃至国家的融合发展,仍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其时已至。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对洼地”
然而,长期以来,大运河多类型、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仍显不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还很不够,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十分有限,距离打造中华文明亮丽名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大运河沿线省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承载区,沿线历史城镇众多,类型多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各类遗产资源保护矛盾突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大运河沿线区域发展不平衡,沿岸多数区县处于所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洼地,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区域优化发展、绿色发展任务艰巨。
近20年前,笔者师从同济大学阮仪三先生,踏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神圣殿堂,参与包括中国大运河为主题之一的众多古城古镇古村的实地调研,直接感受到了中国城乡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应将运河这一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作为当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历史城镇及传统聚落展开系统研究。立足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明、生态资产,沟通东西、融合南北方,聚焦如何以文化为引领,平衡区域格局的保护与发展,推动跨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助力构建国家形象,创新世界文化品牌。
聚落特色城镇村的“珠连玉带”
作为城乡遗产的思考者与实践者,对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历史城镇及传统聚落,应以“运河为带,聚落为珠;遗珠拾粹,以珠带面;珠连玉带,全域重构”为整体思路展开研究,可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整体观:回顾运河的发展过程,可发现促进区域发展的并不仅是运河主河道,还有与主河道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的许多支系,两者相互依存形成相对完整的水网体系,是运河能够存在并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将运河主河道及其支系视作一个整体性、活态化、网络型的文化遗产。
二是互动论:运河沿线区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得益于运河水网和沿线聚落的滋养。千百年来,运河与沿线乡村聚落的时空变迁与发展互动,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发展动力,对构建区域乃至国家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多样性:对运河沿线丰富多样的城、镇、村等聚落进行多类型、多尺度、多维度的系统调研、梳理和研究,对推动跨域整体性保护与发展,推动共同保护中开发、共同开发中保护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研究意义和样本价值。
大河汤汤,文化绵延。我们坚信:大运河是融汇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拥有自强不息的血脉基因,是全人类全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将勾勒独具中国智慧的国家形象,又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品牌。
作者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旅游规划与会展研究所(校级)执行所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大运河文化带特色历史城镇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