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中国翅膀”翱翔云端之上 无人机“大块头”“袖珍瓶”各显神通
第4版:要闻 2021-09-28

“中国翅膀”翱翔云端之上

吴健

今天,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在珠海机场拉开序幕。作为中国尖端航空航天技术展示平台,其已成为靓丽的“国家名片”。

采访中,我遇到一位空军退役飞行员,他所在的部队保障过1996年首届航展的“明星”——歼-8Ⅱ歼击机。“当年,最刺激的是突破音障。在高空,给飞机接通加力,你会猛地从有声进入无声世界,再看速度表,大于‘1.0’(马赫),说明战机已跨过音速,发动机声被远远甩到歼-8Ⅱ身后,这就是震撼!”当我拿出本报采访那届航展的文章时,这位老兵高兴极了,指着文章标题《中国的翅膀长硬了》说:“没错!来珠海追航展,就为了亲眼瞅瞅‘中国翅膀’是怎么长硬的!”

此刻,珠海机场已是“群英荟萃”:歼-8Ⅱ飞行员赞叹“厉害得不可想像”的歼-16D电子战机、支援过武汉乃至海外抗疫的运-20战略运输机、能对敌纵深突防的喷气式无人机……有网友将历年参加航展并停在机场同一位置的国产机型照片做成对比性的“Flash”(动图),不禁让人“当惊世界殊”。而这背后,中国尖端科技产业走过的创新之路更值得我们思考。

最近十年,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科研战线奋力拼搏,航空工业克服许多“卡脖子”工程,尤其在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我们所见,歼-16D是十足的重型战机,可机动性不亚于轻型机,一大特色是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制造,有效减轻自身空重,增加了有效载荷和载油量,从而能携带更多的高价值电子战装备,留空时间更长。再看空军“千里眼”空警-500预警机,得益于网络化、多元化技术创新思路,成为现代空战的“司令塔”,能使纳入网络的所有作战单元共享“统一战场图像”,从而更快反应、更快指挥、更快行动。国人关切的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在高温合金攻关与批量生产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用中国自己铸造的高温空心涡扇叶片成就了“太行”系列发动机的威名,奠定国产战机“一飞冲天”的基础。

这些成果反映的,是经济高速成长的中国坚持“修炼内功”,走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俄罗斯《专家》周刊记者绍尔·马梅季亚罗夫所赞叹的:“(中国)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探索,就像避免货币贬值的增值一样,让这个国家获得跃升。”更可贵的是,近几届航展上,许多参观者呈现出“专家范”,不只问战机多厉害,还想了解它如何作战、需要哪些技术保障,甚至有小航空迷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天上卫星导航定位和通信,哪怕隐身飞机也要损失50%的战斗力。”

一位雷达专家告诉我,20多年的航展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中国经济和科技的成长,更反映了人的素质提高,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生产文化,业已形成社会共识。他回忆,过去国内造电子元件很简单,有点像手工作坊,你在工艺上严格要求,有时还得不到工人师傅的理解,“今天雷达元器件装配工是穿密闭服工作,微型中央处理器包含数十万个零件,如果那里有灰尘,就像大象跑进瓷器店,会毁了整个处理器”,大家都懂得“工艺就是法律,质量就是生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随着我国国防实力进步和民用航空事业飞速发展,中国航展正以愈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而“中国翅膀”也将在云端之上飞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