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以蚕丝探望大千世界 重新发现城市宝藏
第9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10-18

以蚕丝探望大千世界

——“蚕我/我蚕”梁绍基个展侧记

沉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中国艺术家梁绍基把三十余载的生命寄托于蚕,用丝帛把生命、永恒、东西方审美哲学勾连起来,营造出浩瀚又单纯的奇境。

这场富有哲学思辨的艺术家个展定名“蚕我/我蚕”。硕大的展陈空间像蚕茧般包裹起观众视野,在蚕丝的盘、缠、绕、织中孵化出纯粹。

别有诗意

这场大展被视为梁绍基的一件完整作品。进入一层大厅更像误入“自然博物馆”,艺术家动用了种种重型物料,在玻璃、树桩、铁架等复杂材质上,蚕出生、结茧、吐丝、蜕变,谱写生命的“变形记”。

二楼平台搭建出一座“茧房”,艺术家把这个自然生命的演化过程和科技紧紧结合,使用当代的影像声音技巧,创造出一个光影和声色、蚕与我、我与蚕相互纠缠的生物环境。红纸像包裹婴儿一样包裹起一个个蚕茧,铁丝弯成了一个个“摇篮”,铺陈在展厅内,好似进入了一间富有诗意的大自然的产房。

展览借助沉浸式装置、影像、摄影及声音等作品,系统性地梳理了艺术家与“蚕”共谋而成的“自然”,还从生物学角度剖解养蚕的不易。回望其创作脉络中各个阶段的代表作,蚕的生长变形和转化的生命迹象与梁绍基的艺术表达相辅相成,互为倚靠。

梁绍基从工艺美术走向当代艺术的路途是无心插柳,19岁时他在浙江台州担任工艺美术设计师。身处编织重镇,自己和周围的民间艺人掌握最精湛的技术,但梁绍基不喜欢一成不变。

梁绍基选择了蚕。这群让民间艺术熟视无睹的精灵,帮助梁绍基摆脱旧有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彻底重建了创作语言——从民间编织进入到现当代艺术,“编织”时间、生命和一个非比寻常的中国艺术之梦。

东方哲学

“蚕丝丝帛覆盖在物件上就会产生残影,让人想起一个字——‘恍’,在斜阳下摇曳出生命感。”在梁绍基看来,绵绵不断的蚕丝,像中国的历史,又像人类的命运线。同时,丝帛温柔又有韧劲,显示了以柔克刚的生命意志。

蚕成为梁绍基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他与蚕为伴,把一件事做了3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把梁绍基视为一位随时点燃自我的艺术家:“本次展览让人体会到‘蚕’的力量——脆弱而有韧性的蚕丝创造了一个有灵魂的空间,似乎要将经历怀疑和挫败的人们,带回生命和宇宙的原初。”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2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